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海南召开全省教育大会 努力打造新时代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

2019-07-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辑〔2019〕第21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4月10日,海南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海南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大会基本情况

  海南省教育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部署会,是推动海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会,是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推进会。会议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需求,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出席大会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主持大会。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海南教育现代化2035(征求意见稿)》《海南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2019—2022年)(征求意见稿)》。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海口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大学、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海口哈罗国际学校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各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省直有关部门、省属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二、大会主要成果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海南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立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要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要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二)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教育取得的发展成绩。深入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引进合作办学项目74家,全省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教育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推出考试招生、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改革创新举措,教育活力不断释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落户三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4个,海南大学国际旅游学院获批招生,哈罗公学开工建设,“留学海南”品牌逐步形成,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学前教育入园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84.2%;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66人以上超大班额占比下降到1.92%,群众反映的教育痛点难点问题正逐步解决。大力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和培养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三年面向全国引进300名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招聘1300余名特岗教师,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8万人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建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选12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普及中小学生游泳课,开设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打造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围绕“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目标,建立贫困户孩子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惠性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育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三)充分认识当前海南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会议指出,海南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相比,与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迫切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关乎海南长远发展、关乎海南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补齐人才短板,根本是要把各类教育办好。教育关乎每个家庭幸福、关乎每个孩子未来,人民群众迫切希望通过更优质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美好未来。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办好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力作为,努力办出与时代变革大趋势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与海南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教育。

  (四)努力打造成新时代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需求,瞄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统筹推进,不断优化教育布局、提升办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现偏重智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包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养成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习惯。立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齐开足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引导学生强身健体,提高审美能力。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让“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学诚实、文明朴实”成为海南学生的特色印记。

  (二)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计划,到2020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实现全省19个市县区教育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优质均衡市县比例达到25%。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和优美乡村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把乡村教育办好,缩小城乡差距,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市挤、农村弱”“大班额”等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加大投入、引进合作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确保2020年全省每个市县都有1所高中学校进入“省一级学校”行列。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根据学生个性、爱好、能力,积极培育特色项目、特色课程,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特校附属幼儿园、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三)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提升新时代海南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根据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合并、撤销、重组、转型等办法,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建成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为主体、社会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等“五大平台”,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医疗健康产业等“十二个重点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发展需求,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建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改革,完善中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鼓励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

  (四)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1+2+X”总体布局,支持海南大学全力提升作物学、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及专业加快发展。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全力搞好教师高水平教育与培养。支持海南医学院专注医生培养和医学研究,打造区域性医学教育高地。加快引进与培养一流人才,注重培养现有人才,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一流科研创新能力,瞄准海南改革开放发展需求,特别是围绕南繁、深海、航天等“陆海空”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找准科研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教学和科研互促并进。加快构建一流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高校在人才引进、人事管理、科研创新等方面充分自主权。

  (五)扩大教育开放,全面提升海南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积极吸引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高等教育集聚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推动国际教育组织(平台)、国际大型教育类企业、国际教育机构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等。深化对外教育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通过设立留学生预科教育学院、增加政府奖学金、优化国际学生在琼创业就业环境等,打造“留学海南”品牌。加强涉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实施“海南学生外语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骨干中小学“一校一外教”计划、“外语专业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等,促进学生外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

  (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培训教育,关心关爱教师。改革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构建符合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调动审批、编制管理、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科研管理、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乡村教师紧缺问题,创新培养和补充机制,加大“县管校聘”推进力度,加大“县来乡去”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和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探索促进优秀教育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