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全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6-26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25〕第14期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红色基因为根脉、以自立自强精神品格为底色,打造高水平思政课,以“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感悟思想伟力,引领大中小、建好“主渠道”。一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会,汇聚学校优质师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总书记分领域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构建课程体系。二是推动“思政金课”与“金课思政”同向前进。打造覆盖全校所有学院(系)的“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本硕博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积极参与编写全国思政课教材、教辅和学生读本,87位教师参加编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立足中国实际,已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经济学、法学等40多种“中国系列教材”。三是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同频共进。精心建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持续完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等六大资源平台建设,打造“航母级思政课发展平台”,切实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发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辐射234所合作伙伴学校。打造以开学、毕业典礼为主体的仪式育人体系,开展大中小学入党入团入队集中宣誓,携手北京市3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贯通衔接、校内外育人场域有机统一。

  扎根生动实践,融通校企社、拓展“大思政”。一是探索“当事人讲当年事”育人路。开展“追寻领袖初心路”主题实践,聘请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的亲历者担任实践导师,与革命旧址、文博单位、乡村街巷、骨干企业等单位携手共建综合实践育人基地,紧跟总书记足迹,品味真理味道。打造“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等“金课”案例,通过一线调研,近千名学生在实地实景、真人真事中感悟思想伟力。二是深耕“真问题练真本领”育人田。坚持“实践出题、师生答题、实践验题”,持续选派优秀学生定向、对点、常态服务中西部基层,结合专业所学解决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验做到田野间、将所学用在一线中,发现“真问题”、研究“真学问”、提出“真建议”、产出“真成果”,引导学生在实岗锻炼中成为“青年实干家”。三是开辟“大课堂讲大时代”育人场。完善“先锋”社会实践体系,打造“博物馆里道中华、纪念馆中守初心、大国边疆铸团结、脱贫攻坚写担当、千村百巷谋发展、生态园区看保护、开放前沿当闯将、网络空间奏强音”等育人矩阵,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形成“名师领衔、校地联动、本研一体、成果转化”实践育人范式,系统融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建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体系。组织1200余支队伍、1.5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31个省份的400余个县级行政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前沿感悟伟大成就。

  深化综合改革,培育全素养、赋能“新数智”。一是将培养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召开学校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实施《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行动计划》,重构“以学为中心”教学形态,重塑中国特色新型书院体系,完善“学院—书院—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新文科、新工科、新理科等学科有机融合交叉,健全纵向本硕博贯通、横向多层次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将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导向。涵养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生态,召开新时代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工作大会,出台加强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设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国家治理工程学院等20余个新型院系和44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强基计划”等激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双学士、主辅修等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吴玉章学院,面向长期扎根各行各业一线的杰出人才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创办研究生“劳模班”“英模班”,大力培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将数智赋能作为创新动能。开展“人机协同”教学改革,实施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行动,用好AI助教、教育机器人,建设涉外法治、数字人文等专业大模型,构建高质量数智教学体系。探索人工智能伦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领域学科建设,构建“AI+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术生态体系,提升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引领力,构建“以德为先、五育融合、人人出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大力造就听党话、跟党走、善创新、敢为先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苏鑫(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