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27期
上海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两条主线,着力从政策供给、应用创新、示范引领、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教育新模式,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一、注重系统设计,强化全链条政策机制保障
(一)明确发展目标。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改革主题开展系列调查研究,明确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科研范式转变等改革方向,确立学校治理提质增效、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支撑、大规模因材施教等目标,广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
(二)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上海市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教育模型评测与智能伦理审核委员会等,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设置重点任务专班和联合攻关团队,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组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验学校联盟,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教研培训、展示交流等活动并推动场景共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培育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联合体。
(三)完善政策体系。印发《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关于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支持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和样态重塑。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施要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试行)》等,完善资源供给,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推进实施。
二、注重应用创新,助力集约化重点项目研发
(一)聚焦AI赋能科研范式变革。支持院校开发自主可信教育应用模型,研发“Q计划—深度认知引擎”强推理科研大模型和全流程“AI科学家”系列智能体,融合完备的学科知识与超强推理能力,推动实现实验设计、执行、验证全流程自动化架构,支撑科研智能化需求。构建“全球AI领域前沿信号模型体系”,每天追踪监控技术、论文、产品、资本、产业动态等全球180余项前沿资讯信号,产出行业研究体系图谱、信号周报、趋势看板,为前瞻性科学研究提供新范式、注入新动能。
(二)聚焦AI赋能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研训自主可控并具备价值观引领、个性化学习支持、创造力培养等核心能力的“启创·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1.0”,相关成果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正式发布。支持各区、校智慧教育平台和数字教学系统接入启创大模型接口,鼓励全市有需求的学校和师生广泛应用。持续推进智能教学系统、创造力评测系统等应用研发,为教学设计、教育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要素提供智能一体化支撑。研究发布“小花狮”作文智能辅导系统,为苏沪滇等地300余所学校1.5万名学生提供服务。
(三)聚焦AI赋能教育数据基础建设。构建教育高质量语料数据资源,协调10余所重点高校和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归集高等教育领域7类重点数字资源语料,组织16个区160余所中小学,开展大规模基础教育领域语料收集工作。制定并完善数据标准与治理体系,加强综合开发与利用,形成可视化、可计算的教育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教育决策精准化。
三、注重示范引领,开展多维度融合发展探索
(一)加强市级试点布局。围绕课程与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在赋能课堂教学、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学校管理等方面设立8项重点任务,在全市层面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高地、实验基地和研究项目,开展整体性试点与示范性应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推进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等综合性教育应用平台的智能化升级,增强人机互动功能。
(二)激发区域改革活力。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整区实施人工智能普及性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师生发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大规模、常态化应用。虹口区基于“数智虹教”平台创建,上线177个教学智能体,全域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教育教学。闵行区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创设智慧操场、AI运动吧、体测吧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
(三)挖掘学校应用潜能。遴选89所人工智能实验校、12个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13个应用场景,设立30个研究项目,开展“以模塑教、以模助学、以模塑管、以模助研、以模塑评”教育垂类应用。卢湾第一中心小学等特色案例纳入《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建造“AI+深度学习馆”,以学生实验和课题全量数据为基础,自主研发中学生科学素养大模型,开展AI赋能科学实验教育探索。
四、注重素养提升,加强系统性教育教学培训
(一)开展AI赋能教师能力发展行动。面向中小学教师,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教学专题培训,多途径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在市级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中部署DeepSeek并接入100多个AI应用,供全市教师学习使用。已有6000余名教师使用AI进行备课,超过1.5万名教师使用AI工具进行教学。
(二)开展学生AI素养提升行动。义务教育阶段在四年级、七年级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每个年级总计不少于30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基础上,深化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提高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质量,形成小初高连贯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举办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等,促进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三)开展教育管理者数智领导力提升行动。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等主题,组织中小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强化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设计能力、课程领导能力和学校数智化治理能力。扎实做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数据安全和伦理安全工作,普及人工智能安全常识,对各类大模型在教育领域垂类应用进行安全评测,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