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石兆胜
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鱼”就是技能——实现有业的关键要素,“渔”是适应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乐业的关键要素。“授之以渔”的过程,就是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其目的就是基于职业指导体系的目的进行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通过学业辅导、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等措施的保障,让学生完成学业、发展职业、成就事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延长学生的“学习期”,从“考进来→学得会→用得上→成长性支持”闭环育才的角度实现学生的不断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基本规范。
一、原则明晰,职业指导有依据
第一,明确提出了“学生为本”的原则,职业指导的本质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必须确立学生为本的原则,这也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导向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明显的特征。传统教育是培养学生某一领域能力最优(比如数学、艺术等),而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系,是各项能力的最佳配合)。
第二,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职业指导的循序渐进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审视微观,一方面要看清职业(行业)的现状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清楚周边的环境和现状,既不能盲目崇上,也不能悲观消极,这对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第三,明确了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一方面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另一方面也应成为学生职业上的导师,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教育和服务。
第四,明确了协同推进的原则,阐明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阐明了在校期和实训期的关系,阐明了校企合作等教育在职业落地的作用,为中职教育的职业化指明了方向。
二、途径清晰,职业指导有思路
学业辅导是职业指导的基础,尤其是对中职生而言,面临比同龄人更早的踏入职场,与高职生、大学生相比“时间起点早、学历起点低”的特征更为明显,因此学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结合职业技能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利用时间的长板补短板。因此,在教学上,就不能仅仅是课堂讲授,实训课、实习课、合作企业短训课等要多聚并措,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感受。同时,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并转为教学,带领学生和合作企业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出的学场、进的职场的顺利过渡。
职业认知方面,包括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等,结合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进行“实战化”情景模拟,百闻不如一见、百教不如一站,通过实地的“听、看”,结合“虚拟现实”的训练,让学生在战前就具备相应的职场能力。
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中职教育的“根据地”,也是国家实现“制造强国”的跟进,中职教育在“根据地”建设上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选取优质资源实现校企合作;二是学习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和改善就业环境;三是提供专业化支持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要实现五个共赢,既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家长、学生、学习、企业和社会共赢。
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是相对专业的一个领域,当下的中职教育在职业生涯辅导和咨询要做好三个群体的咨询,以发挥职业指导的社会稳定和平衡作用。首先是对学生的辅导和咨询,因为中职生的年龄特性、性格特性,加上现代信息的复杂性,如何进行学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设计,以及职业发展的辅导,是中职教育职业生涯辅导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第二是对企业的辅导,中职教育是职业化服务的,而这是通过企业的认同实现的,如何让企业认同并实现中职生的价值提升是职业咨询的重要内容;第三是对学生家长的辅导,面对社会的各类短期效应和诱惑,如何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如何让家长“守得岁月待花开”,这也是职业辅导应该考虑的重要环节。
开展多种途径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工匠精神不等于默守陈规,但创新也不等于否定一切,创业也不等于肆意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他们掌握创新的工具,教会他们创业的分析逻辑,才是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应该进行的落地实践。
三、机制完备,职业指导有保障
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职能,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业专业学科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机制、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支队伍来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事项。
职业指导从时间的维度,涉及了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甚至是就业后一定时间的管理;从范围的角度涉及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从范畴的角度涉及学业、职业等,因此需要多部门、多职能的协同配合,只有打破部门墙、职能墙,才能在协同的基础上形成职业化。
评价体系是职业指导的保障,要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评价体系,形成立体化网格式的、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层层运用到相关层级,形成压力引导,以保障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