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对口支援:人才固边兴疆的桥梁

--石河子大学70%内地生源自愿留疆工作的启示

2005-11-10收藏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四年来,北京大学从石河子大学的长远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一流大学服务社会、建设西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通过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使石河子大学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石河子大学的发展,报考石河子大学内地生源人数和第一志愿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自2002年连续四年来,内地生源毕业生在兵团和新疆就业的均在53%以上,2005年达到了70%。据统计,四年来,学校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新疆和兵团工作,积极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和开发,对促进新疆、兵团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位来自山东的毕业生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新疆、兵团很神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为西部边疆建设做一些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发建设西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如图所示:(附表)

 

启示一  名校带动: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新世纪之初,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让石河子大学这所西部边陲的重点建设高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自2001年8月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签订对口支援暨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北京大学包括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常务副校长迟惠生在内的11位校领导先后19人次来到石河子大学,落实对口支援事宜。北大校领导一再表示,要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作为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援国家西部建设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来抓,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不同于一般的省校及校校合作,要充分考虑到兵团的特殊地位以及石河子大学对兵团的特殊作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

  支援从管理开始。2003年10月,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为石河子大学42名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还通过与石河子大学互派挂职干部,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博士生导师、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先后挂职担任石河子大学副校长。根据石河子大学工作需求,北大还派出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的干部挂职担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而北大也接受了12名石河子大学中层干部到北大相关部门挂职,在交流与学习中,对促进石河子大学管理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要发展,教学科研是关键。在北大的带动下,石河子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两校教师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一项,共同申报“863”国家转基因项目一项,合作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一个,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兵团基金项目2项,科学研究将双方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带动了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研究生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

  在名校的带动下,石河子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幅度增加,超过建校以来的总和。自2001以来,学校接待国(境)外访问团次数 96批次,近1000人次;签订科研合作意向近 300项;申请短期外国专家聘请项目近 400人。申请长期外国专家聘请项目近 84人;外派留学人员人数150 名、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143名 。国(境)外大学访问频繁,由其他国家教育部长、校长率团的重要访问近530人次);派出130 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出国(出境)交流学习,并先后与日本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机构、新西兰梅西大学等近20所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正式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拓展了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空间和渠道。北京大学以开放的姿态和国际化的教育,使石河子大学充分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内地名校的交流合作。石河子大学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2005年1月,教育部又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援疆学科计划,石大11个学科接受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对口支援。6月,石大与以上五所学校签定了学科对口支援协议,给石河子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石河子大学已经建立起以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对口支援为主,以援疆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内外其他合作高校为补充,“立足新疆、辐射西部、外援支持、名校带动”的办学格局。

  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入,石河子大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师资力量整体大大提升,短短几年,石河子大学实现了从单科性院校向综合性高校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教育部与兵团共建高校,在新疆高校中第一个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石河子大学正在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花香百蝶来,枝好众鸟栖。石河子大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吸引了一批批内地莘莘学子从全国31个省区千里迢迢来到石大求学,以第一志愿报考石大,使石大近几年来对疆外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生源质量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启示二名师讲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师资。着眼于教学,北大自2002 年 开展了名师支教工作。三年多来,北大先后选派了43位教师为石大学生讲授了49门课程,所选教师全部为副教授以上职称。石大给每位北大教师配1―2名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助手,使50多名年轻教师足不出校就能得到名师的指导。带动了石大整体教学水平。北大王诗成教授在数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授课方式给石大教师很大启迪;北大药学院李长龄教授2003年来到石大支教,短短的两个月就与石大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后他又来到石大,受聘石大药学院院长。在他的带动下,药学院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进展,“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同时,来授课的北大教师们还积极参与到活跃学校学术文化的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为石河子大学师生举办专业及多种知识系列讲座,带动了石大整体教学水平。

  2001年8月,北大启动的“文化西援工程”讲座不仅为石河子大学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成为影响新疆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开发大局的文化支援。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北大博士生导师黄楠森教授作为北大学者西出阳关、讲学石大的第一人,拉开了学术之风吹遍绿洲的序幕。此后,北大先后委派吴树青、许智宏、王义遒、郭应禄等院士和著名学者来石河子大学开展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向广大干部和师生宣讲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现代办学理念、科技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最新成果,成为北京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中最具特色的支援项目之一,引起了新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少新疆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人员慕名前来听课,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北大学者、教师、或由北大牵线搭桥、或通过网络传输在石大举办的讲座及学术活动有67人次,讲学116场,听讲人数达3万余人。一位来自安徽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从内地来新疆学习,虽然没有机会进入北大读书,但是我在石河子大学能听到北大的声音,我感觉是非常幸运的。其实我觉得不在于它的讲座内容,而是通过一个杠杆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

  此外,北京大学还利用教育资源对石河子大学实施对口远程输出计划,即远程直播北大讲座、远程学习北大选修课、使用北大在线教学管理网络平台等,并为石大捐赠了100台电脑组建微机室。目前,著名经济学家、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及辜正坤教授等知名教授开设的9门课程通过远程直播的方式落户石大,涉及经济、文化、地理、语言、建筑、环保多个学科领域,吸引了石大2千多名学生选修。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陆昌勤教授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困惑与应对》等6场讲座,又使石河子大学学子可以在异地与北大学生一起选修课程、一起听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石大网上在线选修北大精品课程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为加强石大师资队伍建设,北大在四年中共接收石大进修教师、访问学者等130余人,占石大派出学习、进修人数的14%左右。此外,北大还通过接受石大学生插班学习,推荐免试、破格录取硕士研究生等方式为石大培养师资后备力量。四年间,石大有103位学生被选派到包括北大在内的内地名校插班学习,其中有23位作为师资培养。北大接受石大推荐免试、破格录取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0人。这些教师和学生学成回校,成为充实石大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形成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石大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启示三 精神交融:留住人才扎根西部 

  “自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签定对口支援协议以来,进展顺利,富有成效。北大对石河子大学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是把它纳入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个计划之中,当作北京大学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这样评价对口支援的内涵所在。

  在这种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带动下,北京大学的领导和教师们给予石大无私的援助和支持。他们放弃了双休日和假期,千里迢迢来石大尽一份责任,努力践行着北大是全中国的北大,服务社会是北大人义不容辞的职责的精神理念,怀着对西部深厚的感情投入对口支援的工作中。他们帮助石大帮助石大制定战略规划,他们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使石大更加坚定地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担负起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作用。已八十岁高龄参加到对口支援工作中来的黄楠森教授满怀深情地说:“每一个北大人都应该、而且可能为开发西部尽力,不到新疆不理解西部大开发的必要,在西部开发的伟业中,北大理所当然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像我这样高龄的老人能为西部大开发尽一分力真令我喜出望外。”北大教授孟二冬在为石大师范学院学生授课期间,一直带病坚持上课,直到结课,并终因病情加重才返京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接受手术治疗。

  北大广大教师所体现出的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为核心的北大精神与石大所秉承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相交融,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石大的学子们,激发了石大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精神。他们通过石大开设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通选课,《兵团史》、《新疆地理》、《丝路考古》、《新疆绿洲农业》等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聆听兵团领导、老军垦和在兵团一线作出突出成绩的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通过奔赴兵团连队和南疆四地州乡镇挂职,更增强了服务兵团、建设兵团的意识和决心。为了帮助石大加强特色文化,北大还发挥人文优势,着力支持石河子大学兵团文化和屯垦文化建设,指导石大建立了西域民族文化研究院,由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担任名誉院长,赵杰教授任院长,北大教师沙宗平博士先后两次来石大从事科学研究,带领石河子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在新疆采风,进行田野调查。北大图书馆还帮助石河子大学挖掘特色文献,着手筹建了《新疆兵团发展史数据库》等特色文献数据库。在北大的号召下,北大教师和出版社为石大图书馆捐书1万余册,进一步促进了石大向学生加强兵团发展史、兵团创业精神、兵团发展前景的教育,向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兵团、了解兵团的机会。

  在北大和兵团精神的影响下,在学校长期就业教育和就业观念引导下,许多内地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渐渐喜欢上了大西北这块热土,从而树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的就业新观念,他们在理性和务实的思考中做出了扎根西部,在边疆建功立业的选择,使石大在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连续四年保持在92%以上,位居新疆高校前列,并连续四年被评为自治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各方面表现突出、毕业于石大植物保护专业的河南毕业生李铁成毕业后选择到伊犁边境团场62团工作。临行前,李铁成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新疆和兵团的基层太需要人才了。我认为在新疆工作更利于自己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像李铁成一样的优秀内地毕业生志愿到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特点。今年的就业统计中,内地毕业生志愿下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涉及农学、机械电气、师范、政法等多个专业领域。内地毕业生普遍认为,投身西部,扎根基层可以有一个施展自己能力、技能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快速成长成熟。

  为给石河子大学留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机会,免除优秀人才下基层后学历得不到提高、知识结构得不到改善的后顾之忧,根据兵团与北大的友好合作协议,北大于2004年8月还在石河子大学建立了“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立足西部,定向培养,在疆招生,在疆就业,为兵团、自治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为稳定兵团、新疆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平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人才促西部开发、人才固边兴疆的良性循环机制下,对口支援工作必将受益于当代,见效于长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