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双拐撑起瑶山的希望

2006-01-06收藏

   去采访阮文凭的时候,已经放了暑假,只有他一个人留守学校。瑶山深处的这所小学校,在时断时续的蝉歌和偶尔的三两声鸟鸣里,显得特别寂静。

  我们的到访,令阮文凭有点“措手不及”。看着他拄着双拐,执意而艰难地为我们搬凳让座、倒开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10年来,把全部的爱献给高山瑶寨的学童,用拐杖撑起瑶山的希望,用执著谱写热爱生命、忠诚事业的人生乐章,作为一个残疾人,阮文凭是多么的不容易!

苦难少年 拐杖相伴求学路
身残志高 三尽讲台写入生

  阮文凭从小多灾多难:刚满周岁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瘫痪;8岁时父亲得怪病双目失明;11岁那年,因母亲亡故、家庭困难而失学。后来,在邻居与亲戚的帮助下,12岁时才重新走进校门。

  阮文凭没有怨天尤人。他渴望当一名小学教师,到最边远最贫穷的教学点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那些贫穷的孩子,让他们用知识改变未来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阮文凭的想法感动了下甲乡教委办的领导。1994年9月,l 6岁的他,在自己家旁边的长洞小学当起了临时代课教师。他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其他老师。一年下来,阮文凭所教的班级期考成绩优秀率超过80%。

善于探索 双语教学村童喜
勤奋钻研 功夫不负苦心人

  1995年9月,乡教委办将阮文凭调到河州村弄怀小学任教。同样是“编外教师”,不同的是,月工资多了10元,共80元。

  弄怀小学是一个高山瑶族教学点,地处偏僻,不通公路,1991年在这里任课的教师病故后就被迫停办。由于别的教学点太远,弄怀等几个瑶族村寨的适龄学童无书可读,只好到山上放牧牛羊,帮家里做些农活。

  为了把适龄学童都“招”回课堂,阮文凭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弄怀小学周围的5个瑶寨分布在崇山峻岭中,对阮文凭来说,要走完这5个寨子异常艰难?D?D正常人走15分钟的一段山路,他要“走”一个小时!由于住户分散,每一次,阮文凭总要出一身大汗,才能挪进一户人家。有时,这一家的主人已下地干活,  他只能“空手而归",再向另一户人家一点一点挪去……

  阮文凭就这样“走”遍了5个寨子的家家户户,  用执著和真诚感动了村民,大家纷纷把孩子送回学校。那年9月,已停办4年的弄怀小学,又传出了朗朗书声……

  山里的瑶童只会讲瑶话,接受汉语教育困难重重。阮文凭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D?D先用普通话、再用瑶话进行讲解。别出心裁的“双语教学”,深受瑶童喜欢。

  到了2000年秋季学期,弄怀小学的学生人数已达到32人。由于只有一个教师,只好几个年级集中成一个班进行复式教学,几个年级的课都压在阮文凭肩上。学校缺少教学参考书,为上好每一节课,他刻苦钻研教材,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确定知识点、筛选例题,然后才给学生讲解。l 0年来,他演算的习题无法统计,光读书笔记就写了10多本,自制各种教具100多件。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2001年7月的升学测试中,弄怀小学毕业班获全乡语文科平均分第二名;2002年县民族小学四年级招生考试,全乡有4名瑶族学童被录取,弄怀小学占了两名……10年间,弄怀小学在校生逐年增加,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现在,阮文凭的学生已有87名,其中外来就读的学生占了1/4。

  由于成绩突出,2003年,阮文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3月,他被转为正式教师。

以校为家 寂寞岁月终无悔
关爱学生 情铸师德感乡亲

  从学校到阮文凭的家,单程路正常人走3小时,可他要走12小时以上。为此,每个学期他只回家一次,看望年迈的奶奶和双眼失明的父亲。10年里,有6个春节是阮文凭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度过。

  在阮文凭心目中,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为了学校,为了学生,他付出了很多很多。

  1997年,他省吃俭用6个月,省下180多元买了钢筋、水泥,和学生一起到离学校3公里远的地方背回石砂,建起乒乓球台。

  1998年,父亲卖猪仔得了400多元,准备给奶奶买副寿木。阮文凭说服父亲,用这笔钱购买篮球圈。不到一个月时间,简易篮球场和球架在群众的帮助下建成,从没见过篮球的山里娃兴高采烈。而奶奶的寿木钱,阮文凭省吃俭用了近两年才凑齐。

  学生罗冬燕上课时生病发烧,阮文凭拄着拐杖,4小时“挪”了两公里的山路,带她到村卫生室,掏钱为她看病、买药。罗冬燕打完针退了烧,太阳巳快下山,阮文凭让同学陪她回家,自己一个人晚上11时才“挪”回到学校。

  从自己有限的工资里,抠出钱给缺衣少穿的学生买衣服,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交课本费、买文具……这些年来,阮文凭微薄的工资,1/3花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

  阮文凭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情,深深感动了山里人。他们也以朴素的方式,默默回报:学生逐渐增多,缺少课桌椅,村民们便用自家的木料,制作课桌送到学校。

  看到阮文凭买回水泥自己动手铺教室地板,  村民们纷纷放下地里的农活来帮忙。

  阮文凭厨房里总有烧不完的柴火,那都是学生和周围的瑶族同胞自发送来的。

  每天清晨上学时,学生们都会用饮料瓶、小塑料桶装水带到学校,倒进阮文凭的水缸里。

  看到阮文凭用水不方便,2003年夏,周围的瑶族群众筹钱出力,在学校操场旁建起一个800多立方米的集雨水池。阮文凭厨房门口,时不时总会放有一些不知是谁送来的大米、玉米棒子、青菜、瓜豆、鸡蛋等。每年春节杀年猪时,家家户户也都忘不了给他一两斤猪肉……

  乡亲们说:“阮老师与我们贴心,是我们瑶家人真正需要的老师!”

八方授助 深山小学换新貌
痴心不改 瑶塞永作育花人

  阮文凭自强不息、扶拐办学的艰苦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专毕业的邻县姑娘陆兰,被阮文凭的事迹所感动,只身来到弄怀小学,与阮文凭一起当起了编外临时代课教师,并对他产生了纯真的爱情。

  百色市退休中学教师江绮勤,了解到阮文凭的事迹后,到处奔走,为弄怀小学贫困生募捐,并到学校里住了3个多月,给学生上音乐、舞蹈课。

  美国帮帮忙基金会成员两次到弄怀小学考察,捐助10万元人民币,建起160平方米的新校舍。

  区、市、县很多单位和部门给弄怀小学捐款捐物,并组织人员到学校帮助平整操场、打扫卫生。远方,有人寄来了吉他、衣物和书籍……

  如今,弄怀小学破破烂烂的校舍不见了,漂亮的小教学楼在大山中特别引人注目。教室里,摆的是崭新的课桌椅,大黑板和城里学校的一个样。教学楼前面的花坛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用社会各界捐助款修建的学生宿舍也快要起好,40多名离家较远的学生开学就可以在学校寄宿了。阮文凭说,下一步,他还要想办法给简易篮球场铺上水泥,换上铁制篮球架,让孩子们玩得更开心。
   谈起这1 0年的经历,阮文凭说,其实他也很想家。前几年,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想把他调回长洞小学,那里离他家近。想想年事已高的奶奶和双目失明的父亲都需要照料,他心动过。然而,看看学校,操场四周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己冒出新芽,教室里那个爱哭的小男孩也长高了,书桌上不知哪个学生的家长又放了一把青菜……这一切,让他迟迟下不了走的决心。他深深知道,3500多个日日夜夜,  这里不仅有他的汗水,还有浓浓的情。弄怀的父老乡亲舍不得他走,弄怀的孩子不让他走,  他自己也不忍心走!

  “这里是我永远的家。”阮文凭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