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规划纲要》,率先提出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七大行动计划,即“科技兴村、教授入村、研究生服务农村、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培训、农村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七大行动。通过七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0个典型示范村基地,辐射带动100个行政村(镇),服务农户10万户,受益农民50万以上;每年集成和推广科技成果100项以上;五年累计100名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和农业推广教授深入基层;培养具有新农村实践基础的研究生100名;选派大学生村官500名,培训各类农业人才30万人。
科技兴村富民行动是以农村基地为载体,以项目合作为依托,引导高校技术和人才到农村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带动区域农村建设。中国农业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河北曲周建立长期性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示范基地,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目前,学校在全国建立了50多个不同层次的校地合作基地,形成了多种形式、各有特色的基地模式。学校培育的优质玉米系列品种年推广面积高达4000多万亩,遍及全国19个省市,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收入惠及几千万个农户。学校完成的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加工企业,带动了果农200多万户。近五年来,学校直接推广转化的科技成果达到100多项,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亿亩。这个行动的内容是重点示范推广7大类技术成果:农村优势特色种植业高效高产技术、农村社区健康养殖技术、农村产地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增收技术、农村产业机械化与现代工程装备技术、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循环经济示范、农村生物质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工程和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村示范。“十一五”期间,以“政府引导、学校支撑、企业参与、农民参加”的方式,在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区重点示范村10个,辐射带动100个。
教授进村入户行动是以政策激励为基础,试行推广教授制度、推行教师地方挂职等多种途径,动员、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和农户。中国农业大学20世纪80年代曾经在全国率先试行推广教授制度,取得明显成效,此后在河南开封选拔6名、云南红河选派7名教师挂职服务和锻炼,都产生了良好效果。学校每年有近100多名专家教授到农村和农户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农村社会调查以及政策宣讲等工作。这个行动的内容:一是2006年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启动新农村建设推广教授制度,公开招聘20名;二是2007起,每年选择100名专家教授服务于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教授按新农村行动基地设置,每个新农村行动示范基地特聘教授岗位1-2个;三是百名教授入村行动,每年要带动服务至少1000个农户,在试点农村推广新技术100项以上。
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是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共享协作为手段,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有效途径,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将实用信息送到乡村基层,提供持续、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一行动的内容包括:与商务部组建成立“全国农业商务信息服务中心”;在学校建设1个国家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网站,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网络门户;依托教育部网盟和商务部“信福”工程,重点在河北省和北京市建立100个村商务信息服务基地,辐射服务10万个农户。
研究生“红色1+1”行动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本科生深入农村,走进农户。学校从2004年发起“红色1+1” 科技行动, 即1个博士生党支部联系一个村党支部,1名博士生党员帮扶1个农户。目前,北京密云建立 17个共建支部,近100名研究生参与此项活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这一行动的内容:一是根据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红色1+1”有关政策,在北京选择建立50个左右“红色1+1”农村基地;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进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和挂职的试点,重点建设10个试点区县,试点选派100名挂职研究生干部,为当地培训农村技术人才1000名。
大学生村官行动是重点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使大学生在农村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这一行动的内容: 一是2006年派111名毕业生参与首批“村官计划”,今后继续在北京平谷、朝阳、密云实施村支书、村主任助理计划,拓展到河北曲周、涿州、廊坊、唐山等地,并力争每年达到100名左右,五年选派500名村官。二是继续组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每年要组织1000名大学生,进入100个村,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是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加强新农村建设相关社会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在农村扶贫、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行动的内容包括:依托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及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基地,在北京、河北等省选择10个左右的试点村,在县级、乡级和村级三个层次上进行新农村建设综合政策试验;进行重点政策和发展模式研究,为各界提供研究、推介与咨询服务。
农村能人培训行动是以农村人才资源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农村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短期培训、网络培训、远程教育、专业学位等多种途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多样化的各类人才。 学校校近五年来培训县级以上干部一千余人,通过各种农村基地和教师下乡等培训农民每年达到2万人次以上。这一行动的内容:一是培养农村“十种能人”,即农村基层干部、信息服务人员、知法懂法人、农村商品的经纪人、农业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卫生人员、进城打工人员、家庭服务人和农村文体活动人等;二是计划培训农村基层管理干部1万人次,进城务工农民5万人,农业技术人员1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5万人,学历教育10万人。
为确保这七大行动的实施,中国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服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学科建设和各个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学校还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引导资金专项预算,多渠道争取上级部门、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此外,学校还制定出台《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推广教授聘任暂行办法》、《中国农业大学推广教授聘任实施暂行办法》、试行《研究生、本科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专项学分制》、《大学生村官后续专业学位培养政策》,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长效机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