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相关部门,就目前基地建设的成绩作了了解。
记者:重点研究基地主要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基地建设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入手,打破了传统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和“带(给)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新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新的机制使得优秀人才汇聚在基地工作。在体制上确立科研实体地位,与院系平行,独立运作。实现各种科研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打破自我封闭,形成多学科,跨学科、交叉集合的优势,形成全国性和开放性的平台。科研重点面向改革,面向实际,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建立全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为实践服务,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以重大项目为龙头的培养新人才和提高研究能力的途径。
记者: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5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50项、国际合作项目409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为2413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数为792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713篇,人均近6篇;以基地名义出版的学术专著5597部,人均近两部,其中在境外出版的著作数162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89项,约占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总数的15%,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338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重点研究基地发挥着突出作用,很多基地的专家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教材的编写工作。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答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加强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批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著作,如《西方哲学简史》(2001年版)、《清史编年》、《中国审美文化史》、《敦煌学研究文库》等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合作,成功研制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使中国内地各省从秦朝至1911年间一切与历史地理相关的中国史料实现了快速、准确、清晰的显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模拟技术,对古人类头骨进行三维容貌复原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传统的汉字研究、民俗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民俗、汉字研究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数字民俗学、数字《说文》学、数字学术史、民间故事电子地图集等标志性成果。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完成的双语对齐语料库,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语料覆盖面最广的专业语料库。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重点研究基地通过大力整合学科资源,努力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从而使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学科实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第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围绕重大项目研究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研究人员合同管理,面向国内外学者公开招聘,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大批课题负责人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目前,在重点研究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专职人员中,72%以上具有教授职称,7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部聘“长江学者”39人,占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部聘“长江学者”总数的66%,拥有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0人,约占总人数的34%。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积极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研究基地开发新课程908门,其中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45门;培养博士研究生11162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5259名,有59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约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人文社科类)总数的50%。同时,重点研究基地还以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共招收外国留学生200多人。
第三、社会服务贡献突出。“十五” 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先后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1500多项,派遣300多名学术骨干作为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其中,五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向中央、省部级单位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万余份,其中有1379份直接被采纳,有67份获得中央领导批示。不少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在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中,重点研究基地发挥了突出作用。在迄今31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座中,计有17次、23位高校教师参与了主讲,其中重点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占75%。南开大学APEC中心为我国领导人参加历次APEC首脑会议提供了几百份参考报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WTO研究院为中国入世谈判和相关对策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和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围绕“三农问题”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等,对国家的重大决策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社会扶养费征收和管理情况的系统调查,直接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改革做出了贡献。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江苏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已举办21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马戎教授主持的“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成果,被国家民委纳入“国家‘十五’计划的意见”。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与《光明日报》理论部合作,设立“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专栏,围绕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中,重点研究基地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武汉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提出的“一站式”再就业培训模式建议,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在湖北省与武汉市全面展开。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关于实施“打包改制”带动东北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制度创新走出困境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批示。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5》蓝皮书,为西部大开发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参考。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数,中央电视台已连续两年导入“南开治理指数”,以评选“中国最具价值的上市公司”,得到广泛认可。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研报告”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先后受到全国人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等领导同志的肯定与批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深入吉林、黑龙江、河南、贵州、四川、浙江等省份,深入农村基层调查,撰写了13份重大调研报告,为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家法制建设进程中贡献突出。九个法学重点研究基地参与了《中国民法典草案》、《中国物权法草案》、《环境保护法》、《公司法》、《证券法》、《刑事诉讼法》等上百部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并为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级地方法院、检察院提供了大量法律咨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篇》,为物权法的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草案)建议稿,其中大部分意见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采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等重点研究基地,围绕港、澳、台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和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等重点研究基地,充分地发挥地缘和学科优势,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与宗教及边疆社会文化的关系,为党和政府正确处理一系列有关国家边疆稳定、发展和安危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
第四、学术交流空前活跃。重点研究基在对外学术交流中发挥窗口作用,通过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卓有成效地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空前活跃,与国外的权威学术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重点研究基地与300多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项目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使高校国际学术对话与学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先后举办了569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来华参加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第五、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教育部、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及依托高校,加大了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图书资料建设及网络信息化建设,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研究手段大为改进,图书文献资料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145个重点研究基地基本上建立了中英文网站(页),在促进学术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民商法律网,收录的学术前沿文章已经超过17224多篇、收集法律法规30300多份、司法案例13000多个、法律图书介绍5600多种,提供全球1200多个法律网站链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建立了中、英、日文的网站,成为从事徽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经常浏览的网站。简帛研究网站、宪政知识网、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中国环境法网等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成为本学术领域的热门站点。
记者: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答: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的需要有全新的科研管理和科研组织形式相适应。研究对象的日趋复杂化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集体合作形式,更需要多种学科背景研究力量整合和支持。同时,科学研究领域里的竞争合作也日趋激烈,特别体现在整体实力的竞争,如重点学科、博士点、基地、学科群等等,可以看出,第一,传统的科研组织形式不能满足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建立开放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来实现多种资源的组合、实现大规模科研项目的运作;第二,传统的科研体制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科研组要的需要,要进行管理要创新、要推动体制改革、强化科研管理,要提高科研组织和管理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以适应科研规律的变化,要建立完善的现代科研制度。基地的建设正是适应科研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成为我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