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日前,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出全面部署。
上海市的做法是: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体教结合,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体育教育方法与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是落实国家的有关要求,保证体育活动时间。落实 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从2007学年开始,全市中小学校调整并增加学生体育活动课时,实行“三课、两操、两活动”,即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中等职业学校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高校按国家规定实施体育课程计划,将体育选修课覆盖学生全部修业年限。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小学要根据课程标准因材施教,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和课余、校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接受至少2个体育项目的专业指导,并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其锻炼的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高校要努力构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选择教师、选择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
三是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育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和公布制度。学校要按规定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档案之一。定期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总体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要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体育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与方法,将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教学考核成绩、体质健康状况评价结果以及体育特长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育方面的组成部分。坚持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与评价制度,逐步加大评价结果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的权重,从2008年开始,按一定比例计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总分之中。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高中学生体育学业成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育方面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招收新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四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推动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全市的“学生体育大联赛”、“暑期学生体育活动”、“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等活动,组织安排好校园体育活动。建立学校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学校体育工作长效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团委、学生会及少先队组织,支持学生体育社团和健身俱乐部建设及其活动的开展,同时发挥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带动作用,与校园、社区、社会大型体育活动相结合,推进学生体育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重大体育赛事、社区体育活动的服务和指导。将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人群,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在青少年中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五是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海市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推进体教结合,为学校运动队建设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要求中小学将创办二线运动队、体育传统特色项目、体育俱乐部以及训练基地作为促进学生群体活动的重要抓手,发动学生参与,强化项目品牌,提高训练水平;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提升运动竞技水平,努力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训练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选择合适的项目,积极试办一线运动队,同时加强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建立高校体育发展基地,还要积极扶植培育高校体育科研、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和群体活动等基地建设。
六是加强保障与服务,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首先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要做好体育教师和带队教练的聘任工作,加强培训及考核工作的指导,合理确定和安排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改善其工作条件。要加强体育教师和带队教练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培养方式的试点,鼓励优秀运动员或专业教练员经过专业培训,从事学校运动队的带教或课外活动的指导。鼓励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指导。其次是加大投入,为学校体育提供物质保障。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学校要根据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和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完善体育场馆建设,配足配齐体育器材,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益。再次是完善制度,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保障。学校要定期维护保养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建立规范有序的开放使用制度,建立安全保障措施。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要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救助并妥善处置。市教委为全市中小学校设立学生伤害事故校方责任险,各区县配套设立专项资金。此外,整合资源,为社区体育提供场地保障。建立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安全保障等制度与措施,做好体育场所在双休日、节假日向学生和社区的开放工作。
七是开展专项督导,形成齐抓共管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检查制度。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和检查。加强专项督导,定期向社会通报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等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列入督导计划,依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要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衡量区县政府教育责任落实到位和学校工作到位情况的依据,以及作为对区县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奖励的重要依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