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散发着山乡泥土芬芳的“农活”登上了全国教育工作的大雅之堂。教育部部长周济26日在云南召开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说,长期以来活跃在田野山间的勤工俭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有益事业,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实实在在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
勤工俭学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勤工俭学不仅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大有作为。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贯高度重视并且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坚持开展勤工俭学。教育部此次在滇召开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议,旨在交流和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为中西部地区“普九”攻坚和巩固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周济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偏低。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仍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实践,多参加一些劳动,对学生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还可以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教室里不能切身感受的经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开展勤工俭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提高服务。随着“两基”攻坚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进入学校。在不远的将来,广大西部地区还将出现一大批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能否把住宿就学开支降下来,能否切实有效地降低辍学人数,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能够降低学生就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在校园健康成长。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有益事业。
周济指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必须坚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应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园和基地经济为主。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园有较多可供种、养的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不少学校校园、校舍闲置,如何运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开展勤工俭学,大有文章可做。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勤工俭学基地,向周围农民群众传播实用技术。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些能够长期坚持开展勤工俭学,而且道路越走越宽广,事业越来越兴旺的地方和学校,无一不是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创造出来的。“等、靠、要”没有出路,苦熬不如苦干,苦干才有希望,正视现实,有思变图强的决心,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周济强调,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就难以保证勤工俭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各地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劳动实践活动要保证安全,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支持,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减免税费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为勤工俭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副省长吴晓青,以及来自中西部23个省区的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