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甘肃省2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2015-10-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9月13日至1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甘肃省申报的20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相关要求进行的。督导检查组按照《办法》规定,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20个县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审核中有2个县的部分指标未达到要求,依据规定,这2个县未能通过本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

  督导检查组分5个小组对甘肃省的18个县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177所,其中教学点36所,小学73所,一贯制学校22所,初中31所,完全中学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还随访6个幼儿园。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72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6028份,回收有效问卷6002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督导检查组对18个县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甘肃省18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后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甘肃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相关指标。督导检查组对18个县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甘肃省18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核查结果:18个县的小学差异系数在0.244至0.622之间,初中差异系数在0.15至0.511之间,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详见下表)。

  甘肃省18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甘肃省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在国家指标体系(17项)基础上增加了12项指标。核查结果:18个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87至95.8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要求(详见下表)。

  甘肃省18个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甘肃省对18个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通过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甘肃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18个县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甘肃省今年提出申报的18个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省情和教育现状,牢固树立普惠、公平的指导思想,坚持抬高底部、补齐短板、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去年11个县通过国家认定后,今年又有18个县接受国家督导检查,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办多民族教育、办先进理念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全面强化责任落实,积极构建推进机制

  自全面部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特别是去年首次接受国家督导检查以来,甘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均衡发展规划,强化政府行为,逐级传导压力,健全推进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抓目标,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省政府、省教育厅今年召开了4次均衡发展现场会、培训会、推进会,就均衡发展工作任务逐条、逐项指导落实。本次受检的18个县及所在市(州)都结合各地不同实际,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将推进均衡发展工作任务逐级、按部门一一分解,落细落实。发改、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各负其责,在市、县两级形成了抱团组合、衔接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是抓指标,强化监督指导。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进一步完善均衡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实施方案、操作程序、操作工具,以国家、省级评估指标和标准为指导,帮助各级各部门查找问题,精准定位,措施具体,整改到位。工作中,强调“督”与“导”结合,在监督检查政府职责落实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各县、各学校工作的具体指导。

  三是抓达标,将任务完成与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挂钩。甘肃省与各市(州)、各市(州)与各县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均衡发展列为市(州)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省政府按照每县平均1000万元的标准,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补资金,对当年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的县按照工作成效进行奖励,并设立了考核加分政策,鼓励县政府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前完成均衡发展规划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科学统筹资源配置,全面升级办学硬件

  甘肃省不断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抬高底部、倾斜薄弱”的原则,按照布局调整、全面改薄、标准化建设的步骤,依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一是稳步推进布局结构调整。甘肃省坚持以满足每个学生就近入学需要为前提,积极稳妥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尽管全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然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小规模学校,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四个集中”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内学校资源整合。瓜州县强调先建后撤,通过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适度调整乡镇学校布局,在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撤销了35所义务教育学校。兰州市七里河区采取合并分流、整合重组、撤销调整等措施,将区属中小学由92所整合为67所。

  二是扎实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甘肃省2012年出台的建设标准,提出了学校基本建设和仪器配置等40项指标,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指南。在多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2014年又启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4个市(州)、38个县将全面改薄工作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共同谋划,按照政府、学校、第三方“三位一体”的项目监督管理模式,扎实推进改薄工作。截止2015年8月底,改薄项目进度已超过60%。永昌县先后投入资金2.3亿多元,以改薄工程为主,集中实施了八大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景泰县找差距、盯不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日攻坚战”,短短三个月内追补资金6590万元,用于校舍维修、运动场改造和设备购置。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甘肃省长期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基于地域大、山区多、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利用农远工程、改薄工程等多种项目资金,全力提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今年又利用“全面改薄”资金2.6亿元,由省政府统一招标采购,计划建设“班班通”教室16169个。18个县近三年新购计算机3万台。甘肃省还高度重视将信息化技术服务于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去年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全省中小学教师平台注册率达到95.7%,有98.6%的教师通过平台参与了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数量达20余万节。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为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甘肃省各级财政连年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支出大幅提升,2014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400.5亿元,连续4年占据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第一位。18个县近三年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资金达38.5亿元。其中用于校舍改扩建22.9亿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2.7亿元,新建体育运动场地2.5亿元,购置计算机和图书1.5亿元。庆阳市西峰区三年投入3.86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肃北县人口仅有1.5万人,三年投入7600多万元,将县域内4所中小学全部新建。

  (三)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甘肃省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待遇相关政策,逐步优化教师合理配置,整体提高教师队伍能力水平。

  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问题突出的现实,甘肃省明确了“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结合大学生就业扶持,通过免费师范生培养、特岗教师招考、引进省外优秀骨干教师等多种渠道,重点解决局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近十年来,重点聚焦农村,多渠道补充5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市、县政府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下大力气做好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精准补充”。肃南县建立了紧缺学科专业教师录用“绿色通道”,三年来补充教师100多人,充实了原本相对紧缺的裕固语和藏语等“双语”教师。

  二是注重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甘肃省2012年启动了“1332”名优教师工程,着力打造10000名农村骨干教师、3000名骨干教师、30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陇原名师”,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区域定位于农村,强调跟进扶持;同时充分发挥“陇原名师”等高端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强调引领示范。为重点提升农村教师能力水平,甘肃省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边远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项目,集中注入,“浇水到根”,惠及到最基层的乡村教师。各地十分注重拓宽培训渠道,采取送出去跟岗研修、请进来现场指导、区域间置换学习等方式,提高培训的情境感、获得度和实效性。同时,将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深度融合,充分借鉴多年实施的JIP项目、中英项目等国际项目经验,强调平等、参与、合作,以全新理念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新型平台。

  三是畅通城乡教师交流渠道。省教育厅积极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按照《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白银市平川区近三年来交流教师641人,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86人,每年安排15名城区教师赴农村地区学校支教,区域内教师交流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金塔县通过城区教师支教、农村教师选调、城乡双向挂职、城乡教育联盟责任区内部交流等多种交流方式,优化师资配置。近三年来,6 所城区联盟责任校与14所农村联盟校、26名县级名师与130名农村教师结成了帮扶对象,交流校长57人,城乡交流教师456人次,占教职工总数的35.2%。永昌县实行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在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实现了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从而打破了制约教师交流的体制障碍。

  四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近年来,甘肃省逐步实施差别化教师待遇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省财政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实行退费补助,每人每年发放津贴4000元(连续补助4年),对农村“特岗教师”转为当地公办中小学教师的,每人每年发放津贴4000元(补助期限为3年)。同时,对农村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庆阳市西峰区对于区定23个贫困村所在地的小学教师,每人每年一次性发放交通补助1500元;对农村小学优秀校长,每年设立20万元奖励基金并分等次予以奖励;201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将中级以上教师的职称指标大幅度向农村教师倾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偏低的问题。兰州市七里河区财政拨出专款实施“热饭工程”,解决偏远地区学校教师中午就餐困难和上下班交通问题。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甘肃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探索多元办学模式,转变育人观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一是实施联盟办学。各县探索构建以强带弱、以大领小、以优帮差、以高扶低、优势互补的联盟办学模式,校际间组成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行捆绑式发展,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兰州市西固区通过“并、联、融、调及办分校、集团化”六大措施,逐步探索出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办学新模式。白银市白银区将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老校+新校”的方式和“学制相同、风格相近、地缘相邻”的原则组建为7个“教育发展联盟”。联盟内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运行模式,实现了存量盘活、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各县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制度和实施意见,有效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各学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景泰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有效自学—合理引导—变式训练—及时检测”上求实效;教学点和小班额在“个体谈话—作业面批—当堂检测—家校一体”上寻突破,努力构建以“有效自学、合理引导、高效训练、适时检测”为核心的具有景泰特色的教学模式。玉门市全面启动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生本教育”,打破“填鸭式、满堂灌”模式,在城乡学校建立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各县结合地域实际和人文特点,积极探索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徽县深入发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传承地域文化,编写了《徽县地理》《我爱徽县》《美丽虞关》《银杏之都》等40余种校本教材。肃北县积极研发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校本课程11类20多项,建成了蒙古族舞蹈、马头琴等8类传统文化特色功能室。

  四是创建特色学校。全省上下将特色办学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特色校创建活动。倡导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文化办学、品牌办学,从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创新等多个领域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快乐校园,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特色育人。泾川县以创建“书香、艺术、科技、快乐、平安、魅力”校园为载体,涌现出了一批办学有品味、管理有创新、课改有亮点、文化氛围浓的特色校园。庆城县在办学思想、办学风格上精心提炼学校的精神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剪纸、徒手秧歌、跆拳道、围棋、书法等特色活动。

  (五)构建帮扶救助机制,着力维护教育公平

  各县落实国家和甘肃省要求,坚持“教育惠民”理念,关爱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是维护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各市、县认真落实《实施意见》要求,坚持“两为主”政策,努力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庆阳市西峰区实施公平入学工程,严格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原则,不设户籍地域壁垒,实行“无障碍,全接纳”。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100%。兰州市安宁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构建农民工子女关爱体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

  二是维护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甘肃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了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和残疾儿童少年助学工程。酒泉市肃州区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经费全保障机制,生均经费达到2万元。将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免收住宿费、课本费、校服费,免费提供营养餐,从而实现了全免费的特殊教育。

  三是维护贫困学生就读权利。各县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在国家提供专项经费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全省18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由政府提供的营养餐。灵台县多方筹资180万元,成立了县长教育基金,用以资助贫困师生并奖励优秀师生,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奖励、资助长效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县个别年份的教育经费投入未实现增长。此次部分受检县近三年未能全面实现“三个增长”要求。灵台县、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徽县、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县、泾川县未增长的年份及项目相对较多。虽然在省级督导检查后,这些县追补了拖欠经费,但仍有部分追补经费尚未实际用于学校。对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

  二是办学条件还存在薄弱环节。绝大多数受检县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城区、县城中小学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和体育运动场地不足、班额过大等现象,兰州市安宁区、西固区、酒泉市肃州区、白银市白银区、永昌县、庆阳市西峰区等相对更为严重。泾川县、灵台县等部分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相对较低。白银市平川区在电脑、图书装备方面仍存在缺口。庆阳市西峰区存在3000人以上的大规模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县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指标上差异系数超过0.8,校际差异过大。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景泰县、肃北县、兰州市安宁区、玉门市等部分中小学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不达标。瓜州县、景泰县、徽县等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差异系数不达标,高级别教师校际配置不均衡。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仍在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白银市白银区、兰州市西固区、玉门市等县教师交流比例偏低,交流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四、督导意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甘肃省各市(州)、各县应针对本次检查中、以及市县自查和省级评估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三个增长”及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要求,相关县对追补的欠拨资金要确保合理安排并全部用于学校。要在做好全面改薄工作、补齐标准化建设短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专项投入力度,为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和生源划分,保证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需求。要重视新建居民区学校配套建设,落实学校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快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学位不足、面积不足、班额过大等问题。同时广泛实行联盟办学、连片走教,快速提升农村学校和城区周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入学压力。要坚持“抬高底部”的原则,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薄弱环节整改,采取一县一策的办法,对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把师资均衡作为工作重点,总结并坚持“精准补充”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效解决教师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强化激励机制,吸引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要继续做好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完善“陇原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名优教师培养机制,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是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对照与教育部签署的备忘录中明确的任务和目标,甘肃省今后的工作依然艰巨。各级政府要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已达标县要不断完善已经建立的各项制度,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未达标县要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查找薄弱环节,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早日实现规划目标。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甘肃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