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发言摘编

弘扬核心价值 坚守媒体担当

2012-06-14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新华社总编辑  何平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新形势下,始终坚持不懈地宣传道德典型、时代楷模,展现人性光辉,彰显道德力量,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华社始终高度重视对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宣传。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雷锋到郭明义,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司机”吴斌,一个个时代楷模随着新华人的笔墨走近广大读者,感染、影响了千万人。我们在充分报道他们感人事迹的同时,还配发了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最美”是“最美者”的人生书写》等言论性报道,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尽管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尽管某些冷漠的社会现象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但一个个被称为“最美”的道德典型和一次次发生在“身边的感动”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好,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发现更多“身边的感动”,放大道德“微光”的力量,就必须切实践行“走转改”,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基层群众,用心去发现,用情去感受,挖掘点滴间的善行,展现普通中的崇高,揭示平凡中的伟大。通过开展“走转改”,新华社发现并推出了“最美支教女教师”蔡加芹、慈善家阿里木、“拐杖老师”谭定才、“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等一大批道德典型,产生积极社会反响。

  在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时代楷模,而是需要提高让先进典型走进大众的本领。新华社在道德典型、时代楷模的报道中坚持不断创新报道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力求使报道更好地贴近受众,使报道入耳入脑入心,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