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袁贵仁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志刚、小娅副部长,同志们: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指引我国科技事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科技部、教育部在这里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会商机制,推进科教结合,加强协同创新。这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
刚才,小娅、占元同志介绍了今天活动的缘起和两部合作协议起草制定过程,志刚、玉波同志代表两部签署了合作协议,上海交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听后很受启发。等一会,万钢副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长期以来,科技部、教育部在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两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合作实施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共同推进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等。所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教育部,向万钢同志和科技部的同志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特别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今天两部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两部良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落实这些意见和计划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支持。教育部一定认真落实协议内容,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一是坚持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教体系,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接受一线科研专家的指导,通过学习与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培育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接受创新文化熏陶。要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把国家科技创新优势最大可能地转变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双提升。
二是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自觉积极主动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教学基地,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力求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坚持服务发展。以大学科技园、共建研究院、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市场、向社会开放,推动高校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促进技术转移、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三是坚持政策引导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合理的政策引导,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促进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不断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要推进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进学术组织管理创新,推进学术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激发基层组织学术活力;注重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实现稳定可持续创新。
四是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大力实施长江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一步发挥“千人计划”专家的作用,支持高校在科学前沿和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建设科学家工作室,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宽松和谐合作竞争的良好环境为保障,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独立开展科技创新给予倾斜支持,促进优秀青年人才在科研实践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五是坚持优化创新环境与形成优良学风相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奋发向上的创新环境和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对祖国挚爱忠诚、对工作敬业奉献的优秀品德,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科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构筑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造就杰出科学家的精神家园。要优化创新环境。提倡学术平等,开展学术争鸣,鼓励冒尖,支持探索,宽容失败,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创新才能,尊重创新价值,支持创新举措,肯定创新成果,积极营造诚信、宽松、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规范学术管理,净化学术风气,提升科研诚信意识,保护知识产权,着力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同志们,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两部合作的共同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