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10-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刘延东

(2017年9月3日)

  今晚,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杭州开幕。这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学校体育盛会,既是对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全面检验。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体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运会开幕前会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和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代表及全运会群众比赛获奖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提出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要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李克强总理重视体育工作,强调要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会前,我们考察了西湖区和保俶塔实验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观看了校园大课间活动和游泳训练。刚才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汇报了工作进展,七位地方和学校的同志介绍了经验,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指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少了体育,就谈不上全面发展;忽视体育,立德树人就会流于形式。学校体育既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党委高度重视、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落实、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2016年国办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思路、政策任务和工作机制。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完善标准建设,规范工作开展,引领质量提升。围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制定管理规范,把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检查,办学条件、质量控制、绩效评价等有了制度依据。学校体育实现了“六纳入”,即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学校体育条件保障更加坚实。各地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建设中,加大体育教学设备器材配置、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6年底,全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为75%,体育器械达标80.2%;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超过85%,体育器械达标90%左右。各地各校按照《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管理办法》要求加强管理,有效化解风险,促进安全有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全国有中小学体育教师58.5万人,与2012年相比,新增中小学体育教师7.5万人,推动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富有成效。过去5年来,阳光体育运动普遍开展,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主要体现在: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自觉行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考核评价。江苏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纳入对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指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53亿多元发展足球,探索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路径。牢固树立体育育人理念。浙江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体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浙江大学推动体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体育优先发展。河南省郑州市金桥学校在发展校园足球中彰显育人功能。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北京市、河南省、山东省潍坊市等地把体育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并大幅提高分值。南开大学为学生颁发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的体质健康证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海市实施学校体育项目化教学改革,发挥学校体育的多元育人功能。河南省把每天两个大课间锻炼作为制度在全省推广。青海省推广学校体育“一校一品”模式,实现学校体育面向人才的目标。云南省广泛开展学生体育竞赛,形成了课余训练竞赛体系。山东省青岛市以校园足球带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和帆船、冰雪等特色项目普及。甘肃省兰州市以学校重点、传统和特色体育项目为抓手,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搞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格局。北京市海淀区以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为特色,引领学校体育多元发展。这些做法值得借鉴推广。总的来看,学校体育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为全民体育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指标稳步上升,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指标止“跌”回升、稳中向好。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1.3%、优良率达29.9%。

  四是校园足球引领作用得到发挥。继2014年召开首次青少年足球电视电话会议后,2015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校园足球进入发展快车道,软硬件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扶持资金,3年累计投入6.48亿元。国家级和省级教育部门共培训20余万名校园足球师资、裁判、教练和管理人员,累计选派1282名师生到足球发达国家进修学习。以点带面拓展推广范围,全国共认定和命名超过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2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12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以赛促练提升实效,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校园足球联赛制度,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可以说,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局良好、形势喜人。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访德期间,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校园足球友谊赛,小球员们的出色球技和昂扬风貌赢得了总书记的高度赞扬。校园足球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并辐射到校园篮球、排球等项目中,校园足球服务立德树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和奠基中国足球事业的作用正在显现。

  五是各级各界支持学校体育氛围更加浓厚。经过多年普及,“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天天锻炼、人人健康”“体质强、做栋梁”等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各地积极出台学校体育行动计划和促进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很多企业、新型社会组织和体育机构以提供产品服务和赞助资金等方式,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和师资建设。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共享资源的新机制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志愿服务学校体育,营造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立足大局,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自觉服务于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二是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发展学校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促进科学发展,努力构建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保障,把学校体育治理纳入依法治教之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学校体育治理法治化水平。五是坚持凝聚合力,建立健全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定位新方向新要求,切实提高责任感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无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体育需求,还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把握新要求、直面新挑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一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定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既出现了不少“显忧”,又存在着不少“隐忧”,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心理疾病易发高发。比如,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近年来还呈逐年增加趋势;“三高”等慢性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学校体育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高度,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更高要求。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将体育事业与国运兴衰的关联提升到新的高度,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彰显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参与体育、促进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体育健身所体现的健康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认可,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左右,但运动理念和方法不科学、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等也制约着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学校体育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要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为孩子们培养受用终身的运动技能和健康习惯,也为竞技体育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三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显著,但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如学生体质状况的部分指标不“增”反“跌”,全国学生50米跑、800米跑的速度有所下降,反映出速度和耐力等指标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同地区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学校体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还较薄弱;不少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仍不能保证,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短缺等问题突出,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发展也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外部政策的不配套。部分家长存在“唯分数论”的思想,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对在体育课上开展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训练顾虑重重,担心学生一旦受伤,家长会到学校“讨说法”,因此降低了体育课的标准和要求;社区支持和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软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力度不够等。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强化对学校体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要攻坚克难、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推动学校体育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今后贯穿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良好态势,坚持改革探索,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取得新发展新突破。当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明确定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聚焦身心健康这个“基本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让他们带着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要围绕健全人格,把学校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统筹设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锻炼品质、塑造人格,提高规则意识,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坚持面向人人,既要支持部分学生发展体育特长,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养“几朵红花”,更要栽种“大片绿荫”,推动所有学校和学生都“动起来”,打牢全体学生的健康基础。要着眼运动技能,通过课堂教学、体育竞赛、趣味运动、社团活动等,既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有“一技之长”。要注重依靠制度,不仅要搞活动、抓亮点,发挥重大活动的示范带动效应,又要靠法治、建机制,以制度保障工作开展。

  二要遵循规律,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校体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遵循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好体育教学简单化、应试化、随意性大、不够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效防控风险。要巩固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开足上好”体育课为标尺,既要保证课时,又要防范“注水”。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开发和推广教学资源,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要支持高校牵头组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全国教育教学联盟,为中小学体育改革提供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学校体育研究机构,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要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项目。要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要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能力,开展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的体育教学,调动运动潜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要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与中国残联每年要开展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要深化体教结合,既以丰富的体育运动强健身体、培养情商,促进文化课学习,又解决影响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文化素质。要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从校园中发掘培养专业体育的“明日之星”,也为退役运动员重回校园创造条件。校园足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仅要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探路,也承担着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后备力量的重任。要坚持育人为本,打牢教学根基,深化改革,扩大校园足球普及面并提高技能水平,辐射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特别是“三大球”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教育部与中国足协要理顺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提供自主、自觉、自愿接受体育教育和感受健康文化的机会。要加强安全管理,健全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鼓励学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组织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

  三要完善机制,强化课外锻炼和竞赛体系建设。课外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把课外锻炼作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坚持、重养成。要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覆盖校内外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要加强青少年人群的社区体育建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协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局面。要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竞赛机制,广泛开展校内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畅通体育特长学生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要强化保障,提升体育教学基础能力。体育教师队伍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基础。目前,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是最大“短板”,教师缺口还比较大。要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大力培育骨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齐配好体育器材和教学装备。要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在督导中加强对安全饮水、卫生厕所等方面的评估。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给予倾斜。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

  五要落实责任,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基础薄弱、面广量大、点多线长,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块“硬骨头”,需要集众智汇众力。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要发挥好教育督导作用,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公告制度,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校园足球等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各地落实相关政策。要发挥好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风向标”作用,实施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发挥好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高校招生录取时,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既坚持教育部门主导,又落实多方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要加大宣传,交流典型经验,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和健康观,引导家长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学校体育工作事关亿万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开创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