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了独龙江的明天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两基”攻坚纪实

2007-11-26收藏

遥远的独龙江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最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5817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北边陲的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江乡。这里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在最高海拔为5128米的高黎贡山和最高海拔为4934米的担当力卡山之间,独龙江犹如一条永不疲倦的银色巨龙,自北向南咆哮而过,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独龙族人民就在独龙江两岸繁衍生息。

  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独龙族同胞所在地区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靠竹、木工具从事最原始的农业生产,靠采集和渔猎添补家用,靠“刻木结绳记事,鸟语花开辨时节”。独龙族同胞没有姓氏、没有族称,他们以地名为姓氏,以在家中的排行为名。他们不但被称为“俅人”、“俅夷”、“野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而且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口很少而经常受到周边民族的奴役和欺侮,长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被烧杀抢掠的悲惨生活。

  1952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独龙族的上层人士时根据独龙族同胞的意愿,亲自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深山峡谷中的这一民族取名为“独龙族”。从此,独龙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族称。但由于长期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从独龙江地区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简易的人马驿道,而且这条驿道一年当中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大雪封山期,因此,从这条路走出去的学生因受不了思乡之苦和长途跋涉之累,出去后没多久就一个个回到独龙江。过去这里不通电话、不通电视、1999年才通公路。千百年来,长期定格在独龙族同胞脑海里的是皑皑雪山和莽莽林海。一直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落后成了这个地方的代名词。直到2006年低,独龙江乡的人均纯收入只有789元,独龙族同胞居住地区仍然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

艰辛的步履

  新中国建立以前,贡山县由于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直到1910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才以“借民房,充公寺”的方式在贡山县创办了两所汉语学堂,每所学堂有20余名学生。这就是贡山境内的第一批学校。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些学堂办办停停,停停办办,到中华民国时期,贡山县境内学校最多时总共达5所。但由于高山大川的层层阻隔,地处边远的独龙江地区除有两个独龙族男青年跟着前来考察的学者出来后到附近的大理、丽江等地读过几年书外,其他人一直没有进过学堂。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当地不但没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就连扫盲工作也形不成规模。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贡山县成立了扫盲委员会,独龙江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那场50年代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到1958年结束时,独龙族群众参加过扫盲学习的人数还不足100人。

  在随后几年的扫盲工作中,尽管贡山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但独龙江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扫盲工作收效甚微,独龙族群众除了在学校上学读书外,再也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

  1953年,当时的丽江专署给贡山县分配了15名教师,并在独龙江乡开办了第一所学校,当年共招收了5个班63名学生,占当时独龙族适龄儿童的比例不到4%,这就是独龙族有史以来第一批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在独龙族的教育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1956年,又在独龙江乡的巴坡、献九当和龙元三个村委会新建了三所小学,直到1959年,独龙江乡一共有5所小学,教职工12人。1968年至1969年,独龙江乡的办学规模空前发展,一共有16所小学,教职工达到了28 人,在校学生达490人。尽管这些学生在适龄儿童中的比例已经接近30%,但这些学生小学毕业后只有极少数人能到山外继续求学,有的学生即使到了山外也因语言障碍和气候不适等原因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弃学回家。

  据独龙族第一位女厅级干部白丽珍回忆,当时被送到外面读书的独龙族学生还听不懂汉语,上课时,老师用汉语讲课以后,首先由会傈僳语的老师向怒族学生翻译(怒族学生会听傈僳语但不会听汉语),再由会独龙语的怒族学生向独龙族学生翻译,老师讲的东西要经过三道翻译后才能传到独龙族学生那里,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加上气候不适等原因,许多独龙族学生都不愿意到外面读书学习。直到1964年,独龙江地区也只有10多个学生被贡山中学录取,但这已经是独龙江开办学校以来独龙族学生被初中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独龙江乡,缺乏校舍、缺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马库村是独龙江乡最偏僻、最贫穷落后的一个村,上世纪60年代,这里没有一所学校,居住在这里的独龙族群众几乎都是文盲。边防官兵进驻马库后,在马库开办了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随后官兵们又带领群众砸石头、砍木料、搭建起了简易教室,从此,祖祖辈辈饱受愚昧之苦的马库村的独龙族同胞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与世隔绝的马库村里第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但在这边远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找一位教师实在太难太难,但谁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教书。于是,教书育人的重任又落到边防官兵的身上。每年,部队都要挑选1至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官兵到“马库警民小学”义务执教,这个传统延续了40年,边防官兵就在这里义务执教了40年。40年来,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一共为独龙族群众培养了近500名小学生,他们中有153人考上了初中,65人考上了高中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2人进了大学。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了独龙江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有了边防官兵40余年如一日的付出,直至今天为止,马库仍然是独龙江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村寨。

  1969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在独龙江乡的孔当村正式建立,又名独龙江乡中学。独龙江乡中学从1969年招生到1979年停办,一共招收了8个班,共毕业学生209人。历届毕业生中,有54人经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后成了国家工作人员,为独龙族群众走出大山、走向山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独龙族教育史上初中生最多的一个时期。

  独龙江乡是国家级扶贫攻坚乡,教育教学设施非常落后。据一位在独龙江乡任教了20多年的老师介绍,1978年他刚到独龙江工作时,迎接他的是一小间木楞房和两小间四面通风的茅草房,学校每两年招一次学生。看到村里来了文化人,村民们非常高兴,不但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最好喝的酒都拿出来送给这位教师,而且还相约到山上砍来水冬瓜树,把树干的一面削平后一高一矮搭起来,做成了学生的桌子和椅子。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里,村民每年都要上山砍树、下地割草,把最好的木料送到学校,把最好的茅草盖到学校的屋顶,但校舍依然简陋、小学入学率不到50%,初中入学率不到20%,独龙江教育教学落后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

吹响“两基”号角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千秋工程。“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提高民族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实现“两基”,独龙江乡党委政府、中心校、村组,一起行动起来,为“两基”攻坚扎扎实实地付出了他们的努力。

  独龙江乡南北相距只有91公里,但交通不便,从最南端的孟底走到最北端的向红光不停的走路就需要20多天,为摸清家底,业务人员顶风冒雨,尝尽了蚊虫叮咬的滋味,一次次避开了毒蛇猛兽的袭击,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历时24天才把文化户口册登记完成,从而为“两基”工作提供了确切的资料。

  为努力营造“两基”攻坚的良好社会氛围,全乡以刷写永久性标语、悬挂宣传牌以及文艺表演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在流动电影放映车深入乡村放映电影时也穿插宣传《义务教育法》等形式加强宣传。2005―2006学年内全乡累计召开了68次专题会议,家访动员学生300余人次;2006―2007学年内全乡累计召开家长会议63次,家访462次,动员学生666次,召开全乡性教育会议2次;书写“普九”标语90条;编写《“普九”简报》9期。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普九”动员大会,让广大学生、家长明确了依法入学的重要性。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乡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确保“两基”工作成效,乡里建立起严格的“双线联包”(即实行乡包村、村包组、组包农户的“三包”责任制和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责任制。乡党委、政府根据“乡保入学率、村保巩固率、校保合格率”的职责要求,与村委会、学校签订了“两基”目标考核协议书,明确了村委会、教师、家长、学生的职责。

  由于就业压力大、群众教育意识淡薄以及当地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因素的影响,在独龙江提高入学率和控制辍学率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再加上独龙江乡与西藏相连,不时有学生辍学到西藏打工或上山找药材,寻找流失学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提高入学率和控制辍学率成了独龙江“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做好流失学生的返校工作,乡里成立了专门机构并由分管教育的副乡长组织和带领各村委会干部及村民小组长,具体负责辍学学生的返校动员工作。乡村干部们不辞辛劳,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到西藏境内寻找流失学生。地方党委政府还派出专门人员和专车寻找流失学生,于是,在独龙江边陡峭险峻的盘山公路上,出现了一群专门寻找和护送学生的干部队伍,他们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山泉,找到一个学生就送到学校一个,学生跑了又找,找到又送,直到学生安心读书为止。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家长也感动了学生,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都能自觉送子女入学。

  在乡(镇)采取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的基础上,学校除抓好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做好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控辍保学工作。他们当中有一学期24次寻找流失学生的班主任,有一个学年内走了近300公里山路、家访完所有学生家庭的班主任,有冒着生命危险到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营救被困学生的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及教师,有长期利用周末家访动员学生返校上课的小学教师……在这里,在“两基”工作中,几乎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动人心、泣鬼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群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实现“两基”的好干部和好老师。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付出,才让“两基”这个惠及千秋万代的工程在独龙江乡顺利实施。

  独龙江乡还利用每年的两个假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全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目前,全乡共有48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2004年,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针对贡山县地广人稀、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校点布局不合理、办学形不成规模,教育资源得不到很好利用的实际,决定“撤并部分教学点,实行集中办学,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 2006年,在独龙江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独龙江地区的初中生就近入学、提高入学率和控制辍学率提供了保证。同时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对独龙族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补助力度,每年对每个独龙族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600元。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独龙江教育,从1997年开始,派出所的官兵发起了“结对助学”活动,每名干部至少联系1―2名贫困学生,负责解决他们全年的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2007年3月9日,在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举行“1+1”捐资助学仪式,全所21名官兵与30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一些公司和协会还捐资援建综合楼、学生食堂、宿舍楼,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保证了独龙族学生“进得来、流得住、学得好”。

  在独龙江地区,由于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过去,人的年龄都是按照季节标志来区分的,学生来到学校以后,老师都要根据推算来确定学生的年龄,因此,有的学生到学校报到时早已经超过了入学的年龄,但只要学生愿意读书,不管多大岁数,学校都收,于是在独龙江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里,学生年龄有大到20岁的,有刚刚到入学年龄的。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高德生说:“他们有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普九’的范围,但只要他们来到学校,我们都收,让他们多识一个字就是一个字,‘普九’是一个任务,但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总体素质。”

  在独龙江乡,由于过去教育发展水平落后,青壮年文盲比例较高,因此扫盲工作任务也比较艰巨。

  为认真落实扫盲工作的相关要求,独龙江乡党委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贡山县独龙江乡扫除青壮年文盲实施办法》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独龙江乡扫盲领导小组,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扫盲方针,在全乡6个村委会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扫盲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全乡青壮年人口总数达2677人,其中:农业人口2492人,非农业人口185人,非文盲率为97.68%。2007年,15周岁人口95人,其中受完初等教育人数93人,非文盲率100%。历年来脱盲人员共计710人。全乡青壮年人口中有剩余文盲75人(不含丧失学习能力的人员13人),文盲率降到2.4%。在扫盲工作中,独龙江乡还结合实际情况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2006年全乡累计科技培训3期,受培训人数1200人次,为该乡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独龙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通讯环境,老师与辍学学生之间联系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跋山涉水、走几天的山路去找学生。与此同时,独龙江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重男轻女的意识普遍存在、群众文化素质低、主动送子女进学校的意识不强,从而给“普九”工作带来了重重阻碍,而历史遗留的群众文盲比例高和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也给扫盲工作带来了影响,直到2002年,独龙江乡扫盲时使用的文字仍然是傈僳文,汉语扫盲在一些地区还无法开展,扫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克难攻坚成果丰

  截至2007年8月全乡有各级各类学校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8所。全乡共有中、小学教师48人,在校小学生535人,初中生19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7―12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100%,13―15周岁残疾少年入学率66.6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6.39%。

  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及17周岁人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5周岁人口95人,完成初等义务教育93人,完成率为97.89%;17周岁人口104人,完成初级中等教育81人(其中初中毕业34人,尚在初中就读47人),完成率为77.88%。

  全乡中小学校均按照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全乡上学年末小学在校学生526人,品德评定合格562人,合格率为100%。小学毕业率为97.98%,小学毕业班学生参加体育合格考试97人,合格97人,合格率为100%。

  全乡小学校舍占地面积17207.5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2.16平方米;初中部占地面积为3313.4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16.99平方米。全乡中小学生共有课桌椅730套,配备合格率100%。小学共有图书5830册,生均11册,配备合格学校1所,合格率为100%;初中部共有图书2130册,生均11册;中小学文体器材配备合格1所。

  如今,独龙江地区的学校硬件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全乡学校已经实现了消灭茅草房的目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乡小学校舍建筑面积65525.88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752.87平方米,无D级危房,“普九”期间共排除危房 4112.5平方米。

  在独龙江乡,“两基”的不断推进已经让独龙族的整体素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第一位到外地读书的独龙族学生孔自清,他本人这一代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只有孔自清和一个弟弟读过书。到了子女这一代,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念完小学,有近十分之一的人读到初中以上,第三代人中有近十分之六的人念完小学,有三分之一的人读到初中以上,第四代人正好赶上“普九”的好时机,所有适龄子孙都进了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按照相关规定,孔自清的所有曾孙们将读完初中,有的还将读到高中,读到大学。如果孔自清老人地下有知的话,必将感谢“普九”,感谢“两基”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及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但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独龙族人尝到了有文化的甜头,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独龙江乡孔当村公所王美村民小组副组长吴永华家有四个子女,现在全部在学校读书,大女儿今年20岁了还在读初三,家里的农活全部由妻子和他干。他认为自己只念完小学,本事就没有念完初中的兄弟大,现在兄弟已经当到村委会主任了,自己仍然是村民小组副组长。和其他独龙族群众一样,吴永华送子女进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多读书,今后少吃亏。

  在独龙江,象吴永华这样的群众已经越来越多,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识字,长见识、增本领,不要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愚昧和落后里,而是靠聪明才智走出大山、走出峡谷,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两基”攻坚的扎实推进,使 5817个独龙族同胞正在这条路上由落后走向先进,从愚昧走向文明,再过五年、十年、数十年,我们走进独龙江乡,看到的将不再是呆滞的目光和无助的表情,看到的将是一个生活在迷人风景里的先进民族,一个和其他55个民族一起昂首阔步奔向未来的文明民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