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
2007年10月
云南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的通知》和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六部委《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下达后,我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对省内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目前,我省教育对口支援已发展为以下几个层次:省内发达州市对口支援欠发达州市(昆明、玉溪、曲靖三市对口支援迪庆、怒江、临沧、昭通等州市;州市内发达县市对口支援本州市内欠发达县市和县市内发达乡镇对口帮扶欠发达乡镇;省内高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紧紧围绕“打好‘两基’攻坚战”这一中心,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各部门努力做到“三有利”、“五结合”:“三有利”: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面貌,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聪明才干和集体智慧,实现教育公平,优质教育共享。“五结合”:对口支援与“两基”攻坚相结合;经济物质援助与技术援助(教育教学帮扶)相结合;依靠外援与练好内功相结合;支教与受教相结合;支教与两支队伍(干部、教师)建设相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省内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签定帮扶项目284个,启动实施272个,救助失学儿童12928人,救助金额10247.87万元,建盖希望小学861所,建筑面积12874.1万平方米,总金额4546.4万元(其中,捐赠资金2522.5万元,受援方配套2023.9万元)。教师培训10740人次,干部培训交流9050人次,捐资金额5964万元,捐赠衣物370279件,捐赠书籍178586册,教学设备18554(台套),电脑6732台,学习用品181088件。教育对口支援取得丰硕成果。
一、发挥中心城市教育优势,支援贫困地区打好“两基”攻坚战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各州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对如何作好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确定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三个市对口帮扶迪庆、怒江、临沧、昭通等4个地州的100所中小学(其中:中学58所,小学42所)。
(一)昆明市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
1、紧紧围绕培养锻炼干部和支援薄弱学校建设两项任务,昆明市每年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50多名机关干部和学校教师到辖区内贫困乡镇的学校支教。参加支教的人员已超过了上千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教工作,认真研究,及时部署,下发文件,强调支教工作的目的、意义,明确了支教人员的职责、选拔支教人员的条件,确定派员单位,成立组织机构,抽调管理人员。多年来,昆明市一抓支教人员的到位;二抓上岗前的培训,教给大家“怎样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三抓支教人员的管理;四抓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支教工作达到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支教人员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支教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优秀、治学严谨、教风一流、教学质量名列前矛的支教队员。到石林县西街口乡中学支教的毕卫华老师,支教期间上的一节政治课参加全市优质课评选,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市“外侨办”礼宾处的副处长谭云同志毕业于云南师大外语系,参加工作后又多年从事外语翻译工作,她参加支教后,被留在禄劝县“支教办”工作。她了解到禄劝一中外语教师缺乏,学生外语水平不高,高中毕业报考外语类的考生,考口试时就有很大一部分被淘汰,便主动与学校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去为报考外语院校的学生补口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年该校报考外语类的学生考口试时全部顺利过关。到寻甸县联合乡中学支教的李光惠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专长,她辅导学生创作了四百多幅美术作品,其中74幅参加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绘画比赛,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0名。她支教的中学获得了团体组织奖。参加全国性比赛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在联合乡中学是第一次,在寻甸县教育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2、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做好跨地州学校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工程”的战略部署中,昆明市的40所学校与迪庆州和昭通市的各20所学校实行对口支援。2005年,根据“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昆明市组织了9个县区、10所一级完中对口支援地州9个“两基”攻坚县、10所一级完中。几年来,昆明市把支援地州学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真心实意支援对方学校,一心一意谋略两地教育的共同发展。根据对方的需要和昆明市学校的可能,有的直接派教师到受援学校任课,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新信息带给对方;有的接受对方学校派教师到昆明跟班培训,指派得力教师进行传、帮、带;有的分期分批派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搞师资培训;有的慷慨解囊由学校捐款或发动师生捐款,赞助受援学校贫困学生;有的发动师生献爱心,向受援学校贫困学生捐献衣物、书籍和学习用具;有的把学校的计算机、课桌椅、教学仪器捐赠给受援学校;不少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相互定期走访,交换信息、交流经验。各学校都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支援对口学校,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的高度赞誉。
3、组织主城区一级完中对郊县(市)区一中对口支援,发挥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了改变昆明市主城区与郊县(市)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发挥主城区一级完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郊县(市)区教育的发展,缩小昆明市郊县(市)区与主城区的教育差距,从2001年起,昆明市先后组织了昆明市主城区的云南师大附中、昆一中、昆三中、昆八中、昆十中、昆十二中、昆十四中、省民中等一级完全中学分别对10个郊县(市)区的一中、民中开展对口支援。市教育局下发了昆教初〔2001〕34号文件,对支教的目标、支教的形式、支教的要求和支教的组织领导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项工作得到了主城区一级完全中学的积极响应,受到了郊县(市)区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组织申报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支教,改善支教人员结构。申报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政治业务素质高,人人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加盟,为支教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安排在哪一个支教点,都能起到很好的骨干作用。姚韵梅老师是西山区一中的总支书记、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她参加支教后,破例把她安排在建校不久,高中教师严重不足的禄劝县民族中学支教。她除了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不少师资培训任务,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成了校长的得力助手。她担任的支教队长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昆三中选派的乐工老师,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理论扎实,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很强。他参加支教后,不仅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还应邀负责禄劝一中等几所学校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安装工作,为学校解了燃眉之急。李琳老师是五华区选派的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全市教书育人大奖赛获奖者。开初,把她安排在一所乡镇初级中学教地理,兼任支教队副队长。考虑到她承担着全市高中地理学科的科研课题,为了让她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学期后,又把她抽调到寻甸县民族中学任教。除了做好校内的教学工作外,还出色地完成了师资培训任务。
5、发挥各县(市)区窗口学校、示范作用,做好各县(市)区内部的对口支援工作。昆明市共有10个郊县(市)区,市里统一安排的支教无法顾及方方面面。由县(市)区各安排两所学校对口支教。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对口支援自已的薄弱学校,弥补了市里统一安排的缺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本市贫困乡镇的支教、跨地州的手拉手对口支援、主城区一级完中对郊县(市)区一中的对口支援、中小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或薄弱学校的支教、各县(市)区内部的对口支援,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支教互相衔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交相辉映。
(二)玉溪市教育帮扶怒江州、昭通市。玉溪市发挥“云烟之乡”优势,安排所属红塔区、澄江、华宁、易门、峨山等5县帮扶怒江30所学校,江川、通海两县支援昭通地区10所学校。为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保证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玉溪市于2000年8月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玉溪市对口支援怒江州、昭通地区有关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组织机构、援助任务、援助期限、支教人员的管理和有关政策、经费来源和使用范围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使玉溪市各县(区)教育局、学校和教师,统一思想,提高了认识,积极投身于对口支援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支援、相互学习、加强交流”的指导思想,多年来,玉溪市为受援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一是双方进行了互访及建立了互访制度;二是双方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三是建立双方教育教学资料共享通道,充分发挥玉溪3所学校现有网站的信息资源网络优势;四是为受援学校举办学科专题讲座、培训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五是建立了双方教科研工作双向合作与交流制度,积极推动校际间教研组和相关处室部门的对口联系工作。截止2006年11月,玉溪市共为怒江州培训教师1340人次(2006年314人次),干部交流97人次(2006年42人次)。捐资金额为34.2万元(2006年为14.13万元),捐赠衣物200件、书籍325册(2006年25册)、学习用品1198件(2006年198件)、被褥130套。
(三)曲靖市原对口支援临沧市,通过选派支教人员、互派学校领导挂职锻炼、捐款、捐物、建盖希望学校等形式,对临沧地区的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深得受援学校师生和临沧地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曲靖市对临沧市对口支援的几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共签定协议项目33个,启动实施项目38个,超额完成5个;教师培训201人,其中,送出去114人,请进来87人;干部培训交流81人,其中,送出去54人,请进来27人;救助失学儿童561人,建盖希望小学1所。捐资总计189万元,其中:希望小学9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0万元,实验仪器89万元;捐物4类:计算机40台,图书3万册,衣物价值8万元,传真机、电视机和其他教具等价值10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235.2万元。对口支教人员61人,对口支援临沧30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8所,中学12所。
从2005年开始,曲靖市对口支援临沧市改为对口支援昭通市,分别由麒麟区、沾益县、会泽县对口支援昭通市的鲁甸县、彝良县、巧家县。为切实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教工作,几年来,对口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采取上示范课、组织师生联谊会、互派挂职领导、举办教学研讨会、结对救助失学儿童、选派支教人员、交流教学刊物、交流管理经验等多种形式,促进学校间的交流与发展。受援学校在内部管理上明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市对口学校为受援学校培训教师448人次,派出支教人员111名,交流中层以上学校领导干部166人,上示范课500多节,举办教学研讨会254次,结对救助失学儿童812名,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1.44万元,其中捐款16.26万元,捐衣物5067件,书籍29600册,教学设备10243台,电脑11台,各种学习用品645件。
二、齐心协力打好“两基”攻坚战,州市教育对口支援蓬勃发展
在跨越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喜报频传的同时,各州市内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正在蓬勃发展,其中,以红河州尤为突出: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红河州南部与北部、城市与农村、城区与山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近几年来,该州认真抓好各个层次州内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一)开展好州级部门挂钩贫困攻坚乡镇教育对口支援。州委、州政府要求州级各部门把扶持贫困攻坚乡镇办好教育作为开展挂钩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州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640万元。
(二)北部县市对口支援南部县。州委、州政府要求北部的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等5个县市分别对口支援金平、绿春、屏边、元阳、红河等5个县。据统计,5个北部县市共援建希望小学31所,培训教师647人、管理人员58人,捐赠图书19138册、衣物30385件、学习用具9260件。
(三)开展好州属学校对北部扶贫攻坚乡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州卫校、州财校、州农校、州民族师范等州属学校至少对口支援一所薄弱学校。
(四)开展好北部县市城区学校对山区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北部县市的城区学校与农村、山区学校结对帮扶,采取农村教师到城区中小学挂职学习或选派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职,开展教学研讨、上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大力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通过开展县市内对口帮扶,全州培训教师2647人次,干部培训交流106人,捐赠图书7020册、衣物9108件、课桌椅490套,救助失学儿童142人。
三、发挥高校优势,推进“两基”攻坚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大多数都来自民族贫困地区,对贫困地区人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云南民族大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为了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云南民大竭尽全力搞好支教工作。2005年6月20日,学校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2005年对口双江县勐库镇扶贫支教工作方案》和《云南民族大学关于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与龙陵县对口帮扶工作方案》。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2005年,云南民族大学选派5名青年教师到双江县勐库镇支教,其中选派1位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到双江县勐库镇挂职锻炼任科技副镇长,并安排扶贫基金1.5万元,用于修缮勐库镇学校设施。另外,3月份组织全校职工向勐库镇捐献衣物2174件,钱款8900元,救助勐库镇的贫困学生。其次,学校在清理资产的基础上,将部份闲置的物资设备提供给勐库镇中小学使用,并适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双江县,为双江县培训在职干部和中学教师。同时,云南民族大学还选派5名青年教师到龙陵县龙江乡支教。2005年7月中旬,安排了1次大学生到龙陵县的“三下乡”活动。5月在得知龙陵县龙江小学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后,云南民族大学积极组织全校教职工向龙江中学捐款21716元,并为龙江中学购置了200张双台铁床,计80000元。
云南财经大学扶贫支教工作取得好成绩。2005年9月,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云南财大又下派了36名教师到挂钩扶贫点支教,这批教师除一位体育教师是本科学历外,其余5位均为硕士研究生。由于近年的高校扩招,云南财大师资一直十分紧缺,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扶贫任务,帮助受援学校实现2005年新招高中学生的教学计划,学院还是从严重不足的教师资源中选派了力量较强的一支队伍到挂钩扶贫点支教。同时,学院各级领导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捐赠电脑52台、投影机一台,并派人帮助富宁县二中建成远程多媒体教室一间,捐赠铁制高低床200套,发动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挂钩扶贫点的贫困学生结对帮扶102人,助学资金达4.08万元。2005年,富宁县第二中学开始新招高中学生,却没有理化实验室,无法满足高中理化实验会考的需要,部分学生因此提出要转学。云南财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学校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购买一批中学所需实验仪器,合计6.8万元,及时送至富宁二中。此外,学院还捐赠了一批实验柜、书架、寒衣及课外读物近千册。在一系列人财物的投入后,极大地改善了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为受援地区早日实现教育脱贫奠定了基础。
献真情,真扶贫,用心尽责,昆明治金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截止2005年12月,昆明治专已为思茅市选派支教教师和相关学校选派挂职干部30人,其中江城县25人,临洱县5人(临洱职中挂职副校长1名、教务副主任1名、专业课教师3名)。为云龙县选派乡级挂职干部7名,目前仍有1名干部在云龙县团结乡挂职副乡长。选派支教教师和挂职干部10人,其中:河口县一中专业课教师6人,河口县挂职副校长1名、专业课教师3名。目前,这10位教师仍战斗在教学一线。为文山县职中选派挂职干部和支教教师4名,其中:挂职副校长1名,专业课教师3名。同时,学校还利用“同济大学昆明冶专----中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普洱市教育系统培养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26人,为文山州教育系统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16人。根据普洱市发展工业经济需要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通过积极努力,为临洱县水泥厂定向培养100名高中后一年制中专专业技能人才。另外,昆明冶专无偿提供给江城县红疆乡人民政府办公用电脑及打印机一套。给予云龙县团结乡人民政府人民币6000.00元,帮助解决培训开支。同时,昆明冶专在江成县挂职和支教教师自发捐款7800.00元, 为江城县一中部分贫困学生解决了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问题。
大理学院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主要抓了下派教师支教和物资捐助等两方面的工作。学院要求2002年学校新吸收录用人员必须在三年内参加支教工作,学院派出的教师在支教工作中服从工作安排,尽心尽责,在学科跨度较大的情况下,都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一名英语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高一年级组三等奖。针对扶贫县有的中学教学条件很差,学生的课桌椅相当陈旧,学生宿舍相当差的实际,学院把该校闲置的课桌椅、衣柜等物品捐赠给扶贫县及相关中学。2005年9月30日,学院向洱源县振戎中学捐赠了课桌椅50套,学生宿舍衣柜51个,合计金额35500.00元。10月18日,又对云龙县第一中学捐赠单人学生课桌椅126张,双课桌2张,讲台2个,合计金额10640.00元。两次捐赠,合计金额46140.00元。
玉溪师范学院措施明确,支教成绩突出。根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玉溪师院结合该学院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连续三年为通红甸乡中学派出12名支教教师,捐赠录音机5台,文化用品近5000元,微机40台、学生铁床30张,衣物5000多件,捐款6000多元,并协调投入资金7万余元建设大婆佐小学一所,同时,每年出资3000多元为大婆佐村委会征订报刊、杂志和科技资料,并组织学院的博士、硕士团一起到该乡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举办经济、文化和党建宣传等各类培训班3次,积极结合当地实际,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使该乡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在当地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学院教职员工为贫困生捐款助学达10万元之多。其次,根据省政府扶贫办的工作安排,学院先后派出了后勤基建处及学工部的普朝龙和张国?B老师到墨江县的挪哈乡挂职锻炼,学院筹措了近八万元支持乡政府街道的建设及新法养种植业发展,力所能及地推进该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把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并确定从去年起,连续八年不断选派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到该乡挂职,尽学校所能,努力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2005年度,学院定点扶贫工作总计投入资金20万元左右(包括捐赠的衣物、现金及其它教学设备用品等)。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量力而行,选择了金平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帮扶对象。2005年6月,双方在原有基础上又签订了“教育对口帮扶”协议:1、甲方在金平县职中的高考上线生中免收学费录取3―5名学生就读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后可回金平县择业,也可由学院择优就业。2、乙方为甲方在金平县作招生宣传,为甲方组织生源。甲方在乙方组织的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生源中,2005年贫困生减免学费的20%。按照这个协议,学院在2005年为金平县招收了2名学生。
四、广泛宣传,积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支援“两基”攻坚战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支援“两基”攻坚,成绩喜人。红河州积极争取外交部、中信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昆明钢铁公司和省级有关部门加大对该州的教育帮扶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外交部、中信公司和省级有关部门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为该州援建希望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和救助失学儿童。如:自1992年以来,外交部先后由李肇星部长等部领导带队共23批19人次亲临金平县调查研究,提出“项目进村入户,重视妇女发展,教育先行,注重培训”的帮扶工作思路,引进或投入2066万元资金援建中学6所、希望小学69所,救助贫困学生1711人;中信公司投资130万元为元阳一中建盖综合楼,投入300多万元资金为屏边县援建希望小学12所,救助失学儿童1500人;省外办、省电力局、省地税局、省林业厅等省级部门积极支持该州的金平、屏边、绿春等县发展教育。在文山州,云南克林公司、创维集团、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云师大、高检院、云南凯物电子公司等援助了西畴县南昌、中坝等两所希望小学,援助资金75.28万元,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盖了文山县秉烈乡舍舍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546平方米,援助资金20万元,救助文山县贫困学生1569人,救助资金20.3万元;救助丘北县失学儿童100人,救助资金14万元。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毕竟好人多。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教育的事例数不胜数。
从我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两基”攻坚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提高我省教育整体水平,实行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