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1986年,IBM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柏诺兹和缪勒发现了临界温度为35开尔文的镧钡铜氧超导体。这一突破性发现导致了一系列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柏诺兹和缪勒也因此荣获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自那以后,铜基高温超导电性及其机理成为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但其超导机制至今仍未解决。科学家们都希望在铜基超导材料以外再找到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高温超导机制。
200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小组在国际上最先报道了在氟掺杂的钐氧铁砷化合物中发现高于40开尔文的超导电性(43开尔文)。该材料为第一个临界温度超过40开尔文的非铜氧化物超导体,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麦克米兰曾经断言,传统超导临界温度最高只能达到39开尔文,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高于40开尔文的临界转变温度有力地说明了该体系属于非传统高温超导体。该工作发表在今年6月5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自然》杂志审稿人对该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这是一篇坚实可靠的论文,开辟了氟掺杂ROFeAs化合物的领域。这一工作表明了超导转变温度(在常压下)高于40开尔文。这项工作是坚实可靠的,有助于该领域基础的创建。”《NatureChemistry》、《NatureChina》和《AsiaMaterials》将这一工作作为亮点进行了介绍和报道。随后,陈仙辉教授小组进一步发现该体系临界转变温度可达到54开尔文并且提出了该体系的电子相图。与此同时,陈仙辉教授小组还与国际上众多知名研究小组就关于铁基超导体的机理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
人们相信,新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将会给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这将激发科学界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