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挺拔的身材,谦和儒雅的风度,充满运动的力量,蕴蓄深沉的智慧。难怪学生们上了他的一节排球课便会终生难忘,难怪他带领的团队一直保持着先进,更难怪在他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
这就是许瑞勋,52岁的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一个把体育当事业、视事业如生命的人。
许院长上课,爽!
“听说许院长给我们上排球课,开始有点担心:院长都50多岁的人了,又那么忙,能给我们上好课吗?没想到第一节课就让我们铭记终生。”这是学生雷梅芳对许院长上排球课的评价。
“许院长上课,爽!”学生们说,“两个小时的排球课,在讲解、示范、运动和感悟中愉快而令人不舍地结束了,我们不但学习到了排球的技术,而且学会了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的人生道理。”
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源自对事业的热爱和长期的积累。从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的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新型的体育教师。他坚持学习理论,自费订阅了《体育报》、《体育世界》等报刊。在业务上,他彻底改变了体育课“一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传统模式,游戏法、激励法、幽默法、反思法,他将运动、心理、技能、德育水乳般交融在一起,使排球课不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并最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用事业凝聚人心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人们习惯用这句话来评价搞体育的人。而在河南师大体育学院师生们中间,你就会发现,“头脑简单”的评价实在大错特错了。仅拿学习深造来说,学院不少教师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学生考研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每当说起这些,大家总要从心里感谢许院长。
“对大学教师来说,体育不是游戏,而是一项事业。”用事业凝聚人心,许瑞勋从转变院风、教风、学风入手,1997年一上任就建章立制,严格要求:不准在办公室抽烟、打牌;统一印制教案本;实行签到制、听课制;建立业务学习制度。甚至细到连器材仓库保管员也有专门的管理条例。
率先垂范,无论是学习进修、教学管理,许瑞勋都是走在前面。“每当下班后看到许院长办公室的灯光,就能想象出他伏案研学的身影,我们年轻人不学不行啊!”学院球类教研室主任蔡端伟说。
科研的痛苦与欢欣
怎样让中国的体育教育跟上并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如何体现体育运动训练的时代性和应用性?怎样发掘青年学生的潜能并将其培养成才?带着这些思考,许瑞勋开始了艰辛的跋涉。
作为院长,1000多名师生的学院工作他要安排;作为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高校体工委常委,许多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他要组织和参加;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上课,作为学生要考试、写论文。这些,他都以超常的毅力和科学的方法全面兼顾。
翻看许瑞勋的学术成果年表得知,他承担了“普通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他担任学术带头人的《排球》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查看论文发现,仅2007年他就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辽宁体育科研》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如此繁忙的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很难想象许瑞勋的时间从哪里来。只有熟悉他的人知道:“节假日你一打电话他准在办公室,他工作起来不要命。”
一大批成为中学教师的毕业生都牢记着许瑞勋在毕业典礼上“终身学习、超越自我,生命才不会在岁月的年轮中褪色”的赠言,传承着母校精神,传递着教书育人的接力棒。(记者 陈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