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海拔最高的学校坚守

――记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小校长云丹

2009-10-09收藏

  云丹,藏语意为“知识”。

  从教13年来,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小的年轻校长云丹,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忠诚的教育实践,在喜马拉雅的深处传播着知识,播撒爱的阳光。

  正如云丹所言:“我喜欢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在一起,我享受到了自己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云丹彰显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伟大。

  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的校园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在毗邻不丹王国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普玛江塘的乡,在藏语里,普玛江塘意为“(雪山)里头的草原”。不过,普玛江塘的草原却没有太多的浪漫色彩。这里的海拔达到5373米,气候非常恶劣、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

  在这片被科学家称作人类生命禁区的土地上,有一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学――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小,还有坚守这所小学6年之久的校长云丹。

  别小看这区区的6年。恶劣的高原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人的强度和韧度。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为保护教师的健康,凡在普玛江塘乡完小工作满3年者,可根据其要求调至低海拔地区任何一所学校工作。

  云丹却主动要求到普玛江塘乡完小工作,而且一呆就是6年。

  1976年出生的云丹是浪卡子县卡热乡六村一户藏族农民家庭的儿子,曾就读于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和河北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浪卡子县工布雪乡完小任教,2003年自愿到普玛江塘乡完小任教至今。

  朋友们曾劝他“别到高山上去受苦了”,云丹义无反顾,“那里再偏远也是我们的国土,那里再艰苦也有我们的同胞。”尽管身患高原心脏病、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云丹还是平静而坚决地说:“只要身体能撑下去,我就会在普玛江塘乡完小继续干下去。”

  差不多对每一位来客,云丹校长都会特意谈起校园里高高飘扬的国旗:“从不丹过来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学校的这面旗帜。”叙说时,他神情激动,充满了自豪,充满了骄傲。

  绵延不绝、高洁入云的宁金抗沙峰、姜桑拉姆峰、解岗速松峰环绕中的普玛江塘完小,坚持不辍的升国旗仪式定期举行――雄壮的国歌声中,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面对着全校师生,云丹慷慨激昂地进行国旗下讲话,牧民们趴在围墙外专注地看着,听着……

  普玛江塘处在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作为学校校长,云丹带头担任起品德与生活、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任务。讲台上,云丹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余休息,云丹给学生讲述奥运健儿、抗震小英雄、藏民好支书扎拉等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爱国精神……

  他要求全校必须开好开学第一堂思想政治课,要求班班定期观看和了解新旧西藏对比、西藏经济社会沧桑巨变纪录片,让学生从心里领会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西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云丹说:“爱国,是一个人最强健的精神支柱。教育工作,首要的就是让人的精神强健起来。”

  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对云丹触动很大,他觉得只抓好学校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远远不够,必须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维护边陲地区的稳定和谐尽一份责任和义务。于是,他主动组织全校教师,从IP资源接收机上获取资源、整理资料、刻录光盘,带上电视机、DVD和发电机,先后20多次到全乡9个自然村和放牧点,播放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政策宣传片和《西藏今昔》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牧民们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近距离感受社会主义祖国的欣欣向荣……

  以父母心肠留住边陲小学每个孩子

  西藏“两基”资料显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6年保持100%。2009年统计,普玛江塘乡完小,共有小学一至六年级在校生120人,教师10人(含三支一扶教师2人),职工2人。

  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在现代教育极端薄弱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完美的数据呢?这凝聚着云丹的心血和汗水。云丹说:“让孩子们吃得好、穿得好、学得好,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生动活泼与大爱,就能够把学生留住。”

  为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

  差不多每顿饭菜,云丹都要亲自品尝,多少次,他和食堂职工商量,要不断改进伙食让孩子们吃得香香甜甜。差不多每个寝室,他每天都要亲自查看,生怕孩子冻了、病了……

  2003年,云丹提出要“以父母心肠办好学生食堂”,经过不懈努力,积极筹措资金,添置了餐桌、碗柜等,学生食堂设施开始真正地“升级换代”。随后,他又给每个学生寝室配置了两个热水瓶,改变了普玛江塘乡完小学生几十年来喝开水难的问题。

  2008年,云丹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资金30多万元,修建了教室、食堂、宿舍保暖的“阳光走廊”工程,从此,温暖停留在孩子们的身旁,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在寒冷中瑟瑟发抖,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手脚冻伤。家长们来到学校看了,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学校真暖和。

  以前学校购买一次蔬菜,必须经过五六个小时的颠簸,到浪卡子县城去买。气候寒冷,蔬菜难以保存,也只好买一些土豆、干菜之类。师生们往往几个月见不到半点绿色。

  为了让师生们能够吃到比较新鲜的蔬菜,他争取地区教体局、县教育局、乡人民政府的支持,为学校购买了一辆生活用车。

  为从根本上解决师生们的菜篮子问题,他查阅资料,多方请教,和教师们一起攻关,硬是在海拔5373米的高原冰川永冻层上建成了蔬菜温室。看到一株株嫩绿鲜活的小白菜、黄瓜等尽情展现勃勃生机,看到师生们的兴高采烈,看到牧民们的好奇艳羡,云丹欣慰地笑了……

  自从来到普玛江塘,云丹就和他的同事们担负起接送夏苏村孩子的义务。6年来,雷打不动。

  夏苏村距离学校46公里。每逢大星期(即连续教学两周后休息4天),云丹就和老师们用摩托接送夏苏村的学生回家。中途必须经过普玛雍错一段浅水区,他们换上单衣,忍受着没膝的湖水的冰冷刺骨,背着学生一步步走向对岸……

在六月飞雪、严寒难耐的雪山脚下,每天在雪水中趟十好几米,6年里100多个来回,云丹他们在用沸腾的热血浇铸着崇高的教育精神。

  西藏政治环境特殊、自然环境特殊,维护稳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云丹带领下,普玛江塘乡完小很好地解决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政治可靠作为育人的首要标准。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开展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撰写心得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确保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在艰苦的考验中坚持教书育人的不懈追求

  打隆镇距离普玛江塘50公里,海拔5000多米。但是两地的情况却截然不同。暴风雪来了,从打隆去普玛江塘是特别艰难的。

  云丹的妻儿就生活在这里。

  他的妻子是打隆镇的一名村医,一位乡村妇女干部。两个女儿,一个12岁,在打隆上小学四年级;一个4岁,还未上学。家里还养着30只羊。作为一个坚强的藏族女子,他妻子每天除了工作,还得带孩子、放羊,收拾家务,忙得团团转……

  “家里的事情,云丹基本上不管,一开学,他就呆在学校里不回家了。有时去县里开会,经过家门也不进来看一下。”云丹妻子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滚动着泪花。

  “怨他吗?”

  “不!”她很坚决。

  “为什么?”

  “他好!”她羞涩地说。

  雅鲁藏布江边,浪卡子县卡热乡,海拔3600米。

  34年前,云丹出生在这里。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云丹的阿爸是卡热乡加热村的村主任,一个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一位令人尊敬的老者。

  2007年普玛江塘遭遇罕见的暴风雪,积雪深达45厘米。

  在抗雪救灾的日子里,老人寝食不安,牵挂灾区,更牵挂儿子。好心的村民们无偿捐助了6卡车牧草饲料。

  顶着风雪严寒,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年过六旬的老人亲自把牧草饲料送到普玛江塘……

  卡热乡距离普玛江塘近200公里,云丹一年也难回来看望一次老人。

  “感觉对不起阿爸阿妈。”云丹有些遗憾。

  “没有什么,那里有那么多的孩子啊。只要儿子有出息,我们就满足了。就是担心他的身体。”阿爸这样说。

  “学生时期,云丹很努力,是班上学习最优秀的。他当时就下决心考上内地西藏班,后来果然考上了,我们很羡慕他。”“他老实善良,很有追求。”云丹的同学这样评价他。

  云丹在内地求学多年,来到偏僻的普玛江塘,他经常用自己内地求学的经历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教师。他刻苦自学计算机,熟练程度令刚到学校的年轻教师赞叹不已;他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带动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让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这亘古荒原深处,教师们在电脑的键盘上敲击着对幸福的追求,学生们在课堂里追逐着心中的理想……

  如今,他的学生有的已经走出大山,考入内地西藏班;有的在地区高中、县中学就读。孩子们感激他,他却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云丹依然在追求,他的追求更高更远,他坚定地说:“我还要把普玛江塘乡完小的教学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这是我的目标!”(记者 韩晓悟 通讯员 沙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9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