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用生命守望乡村教育

――追记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学校长徐立科

2009-11-11收藏

   今年2月,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学校长徐立科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病逝,年仅42岁。徐立科出殡那天,学生们赶来了,同事们赶来了,老家梁弄镇甘宣村的乡亲们赶来了……上千名自发赶来的群众都是为了送徐立科最后一程。浙江省教育厅追授徐立科为“浙江省优秀教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追授他为“全国模范教师”。

  一位普通山区教师的逝去,缘何如此牵动众人的心弦?又缘何令这片土地如此动容?

  “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

  “到山道弯弯处培桃育李,志在桃源,趣在其间矣!”――这是1988年就读宁波师范学院的徐立科于毕业前夕,在毕业纪念册扉页上写给自己的一句话。

  徐立科的妻子郑娟飞每次翻开这本纪念册,念着丈夫亲笔写下的一字一句,总是无限感慨。她曾问丈夫:“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巴望着跳出‘山门’,你为何还要回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山村?”“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农村,我希望用所学的知识培育更多的桃李。”当年高考,徐立科选择上师范,并立志学成后回家乡当一名教师。

  熟悉徐立科的人都知道,凭他的能力和资格,早就有机会调到城里工作。再加上妻子是梁弄镇中的语文老师,按当地教育部门规定:夫妻双方在农村学校工作满10年,有资格申请进城工作。然而,徐立科不但自己不愿离开梁弄,妻子申请调动和女儿到城区读初中的计划也被他一一否决。

  农村学校的条件比不上城里,有多少家长在千方百计找“门路”送孩子到城区“择校”。当初,女儿将读初中时,有人建议徐立科想办法让孩子到城区读书,但他没有同意。他对妻子说:“连校长的女儿都不愿在自己的学校念书,说明这个学校没办好,今后谁还愿意把孩子交给我们,谁还会对学校有信心?我们的家在梁弄,孩子就该在梁弄镇中读书。”

  在他的影响下,当年,曾想把孩子送到余姚城区读书的5名梁弄镇初级中学教师,都把子女留在梁弄镇中念书。这几年,梁弄镇中转学的学生已明显减少,学校也越办越好。

  “每年我们都会收到三四百份农村教师申请调离的报告,但21年来,徐立科从没写过一份调动报告。”余姚市教育局副局长诸建立感慨地说。

  义务给“编外学生”补课

  在徐立科心中,最放不下的是学校,最牵挂的是学生。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往往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重。对待学生,徐立科总是真诚地交流、睿智地劝导、小心地呵护。

  乡亲们不会忘记,那个暑假,徐老师放弃1个多月的休息时间,为他们的孩子――20多名梁弄镇中的“编外学生”无偿补习。

  1995年,初中学科进行较大调整,“科学”一科变动特别大,很多孩子都不适应。老家许多乡亲找到徐立科,请他帮忙给孩子补习。了解到孩子们也想利用暑假“充电”,徐立科二话没说便答应下来,向学校借来桌椅、黑板,给这些并不在自己学校就读的“编外学生”义务辅导起来。这一来,搭上休息时间不说,还得贴钱给家住得比较远的孩子张罗午餐。几位家长看了过意不去,想给徐立科交点“补课费”或送点土特产表示谢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连送几个苹果,都被他们夫妻俩退回来了。”甘宣村村民张建平、颜菊娣夫妻俩每次说起徐立科,都禁不住抹眼泪,“村里人只要遇到孩子学习、教育上的难事,都喜欢找‘阿科’帮忙。他不管多忙多累,从来没拒绝过。”

  赵建飞曾是徐立科在横岙中学任教时的首届学生,现在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当年曾获得过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三等奖和浙江省一等奖的她,感激地说:“从徐老师身上,我懂得了‘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

  病中仍牵挂着学校

  在徐立科留下的遗物中,有4个笔记本,记录着他去世前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2月17日,两免一补,393000(元)。”这一天,徐立科的确很开心:因为宁波市给欠发达乡镇学校划拨的“两免一补”经费共计39万元已经到账。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却是他的绝笔。

  新学期开学后,徐立科感觉到头痛越来越厉害,原以为是颈椎的毛病,可到镇里卫生院挂了三天盐水后还不见好转。妻子郑娟飞坐不住了,她想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科就一直头痛,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检查,于是再次提出到余姚人民医院做个全面检查。这一回,徐立科破例答应了。

  2月18日傍晚,孝顺的他到镇上的父母家看望老人。大家吃了饭。席间,徐立科还跟父亲聊起学校里的事,说校园的塑胶跑道项目有着落了,学校很多工作安排顺了。听到这些好消息,父亲很为他高兴。见徐立科头痛,父亲还关切地在儿子的头颈后面贴了块止痛膏。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徐立科安排好学校的事后前往医院。在路上,徐立科不幸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病逝。

  在徐立科的骨灰盒里,有女儿徐心怡送给父亲的一支钢笔,她希望父亲在天堂能继续教书育人,继续记他的工作笔记。在写给父亲的悼词中,徐心怡真情地说:“爸爸,如果另外一个世界真的存在,我情愿您再做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记者 朱振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