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 嵇世山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产、学、研”相融合的实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一、发展历程与状况
研究院历经16年发展,建立了高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院累计孵化科技企业600多家,自己创办和投资180多家,其中上市15家。2011年在孵企业总销售额超过260亿。
研究院累计科研投入近8亿,建成了6个研究所、16个实验室,培养十几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队伍400多人。获得国家奖3项、广东省特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00多件,授权120多件。组织实施了150 多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研究院累计培训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
二、协同创新的体会
研究院有效协同了大学与政府、研发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等多种资源,逐步把科技创新事业做大。
1. 体制机制创新是生命线
研究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靠自生动力滚动发展。协同创新的生命力来自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院在实践中创立了“四不像”理论: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1)把科技创新当饭吃的机制:现在高校把申请课题当目的,而企业则把研发当成手段,不解决好手段与目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不好协同创新的问题。研究院把科技创新当饭吃,没有创新、没有产业化,实验室就无法立足,研究人员收入也会大受影响。
(2)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判断由技术专家、投融资专家共同参与,增加市场与收益的考量。
(3)用人机制:突破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任人唯贤,全员聘用。
(4)投入机制:将科研经费、机制创新和人才捆绑在一起,配套投入,重视对重点人才的支持。
(5)激励机制: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权,用股权激励拴住人才。
机制创新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在2010 年视察研究院时指出:清华到深圳特区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产学研结合;“四不像”证明机制有特色,团队有特色。
2011年李长春常委视察研究院时指出:清华研究院的“四不像”理论,实际上就是高等学校为经济服务的体制创新,“四不像”理论是创新理论的实践。摆脱了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模式。
2. 清华科技资源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
清华大学积极支持专家教授到研究院建立实验室,组建应用研发团队,瞄准深圳产业需求,发挥清华学科优势,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催生一批高科技企业。
研究院承担了多项面向应用的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等项目,并于2011年起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高性能LED制造与装备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3. 为国家排忧解难,关键时刻冲得上
2003年非典关键期间,研究院遵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的指示,依靠研究院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仅用7天时间,研制出红外测温仪,并迅速在全国推广使用。共测出体温不正常者9292人,确诊为非典病例21人。如果没有排查出这21例非典病人,后果不堪设想。
4. 协同创新与企业孵化相结合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能否把科技成果的价值体现在企业的报表上,而不是奖状上。研究院建立起贯穿“技术项目—创业企业—成长企业—成功企业”的全方位孵化模式,从单个企业孵化发展到产业链条孵化。
5. 协同创新与资本、金融相结合
研究院于1999年成立力合创投,是国内较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作为主要投资平台,发挥了技术与资本结合的桥梁和主体作用,较早地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创办、孵化、投资了多家上市公司。
在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院继续探索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的道路,致力于金融助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借力于科技特色的金融体制创新,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创业投资、股权基金、小额贷款、科技担保、并与国家开发银行及深圳市政府一同发起、申请筹建科技银行等。
6. 协同创新与国际资源相结合
研究院在美国硅谷创建了的“北美创新中心”,在英国牛津大学设立了“欧洲创新中心”,主要从事国际技术转移、国际企业孵化和海外人才引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