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融合教育地方经验之二

浙江省杭州市:以资源教室为抓手 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2013-07-18 来源:教育部收藏

  近年来,杭州市将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发展,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资源教室为抓手的特殊教育格局。

  一、以零拒绝、全覆盖为目标,实现残疾儿童的适宜性安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近年来,杭州市不断健全特殊儿童的四级教育安置方式,即各区、县(市)建设一所特殊学校、按需设立辅读班、各街道(乡镇)至少建设一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积极鼓励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等,让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孩子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形成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城市随班就读工作模式和“适宜性安置、协同化运作、多平台支持、个性化培育”的农村随班就读模式,

  目前杭州市有聋哑学校1所、工读学校1 所、培智学校12所(在校学生1389人),在15所普通学校办了辅读班16个(在校学生127人),有331所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50.2%,在校特殊学生1978人),在111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中建设了111个资源教室,为1132位随班就读学生建立了个案,实施个别化教育。2012年全市7—15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83%。

  二、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

  一是加强资源教室的标准化建设。杭州市从2005年开始以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2005年杭州市上城区与萧山区率先开展城区与农村的资源教室工作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市教育局出台了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启动合格资源教室验收评估,全力推进资源教室工作;2013年出台了《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评估标准》,启动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评估工作。目前,已有111个资源教室通过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

  二是规范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流程。出台了《杭州市资源教室个案工作规范》、《特殊需要学生筛查认定工作程序》、《资源教室个案干预工作流程》、《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课程学习指南》等一系列的资源教室工作制度和规范,使随班就读工作中特殊学生的筛查、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计以及教学补救措施更加科学规范。

  三是完善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化培育。近三年来,杭州市为1100多个个案提供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支持服务,改善了残疾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明显改观了残疾学生“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

  三、以科研和培训为手段,提升资源教师队伍的素质

  杭州市于2007年成立了杭州市智障教育资源中心,依托其开展资源教室运作研究、随班就读师资培训、随班就读课题研究,明显提升了资源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一是加强资源教师培养培训。杭州市连续三年举办全市资源教师培训班,通过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全市培养了200位资源教师,改变了普通学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局面。

  二是完善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网络。聘请专家学者组建杭州随班就读工作顾问团;形成了“专家学者——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资源教师”三部分人员组成的专业梯队和“杭州市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各区县(市)特教中心(资源中心)——首席资源教师”三级业务指导网络;积极发挥教育科行政指导、特教中心业务统筹、教师进修学校干训师训、教研室课程教学指导、幼教办学前辅导五位一体的协同管理合力,深化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和资源教室建设的研究。

  三是积极开展随班就读课题研究。杭州市各区、县(市)和学校都积极开展了随班就读教育科研活动,重视前沿课题的研究,注重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杭州市多次承担教育部、浙江省的随班就读教育科研课题,并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于晓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