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融合意味着完全接纳,它基于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需要的信念,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儿童。融合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所有学生,无论种族、语言能力、经济状况、性别、年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族群、文化背景、宗教、家庭背景、以及性倾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学校应尊重日趋多样的学生群体与学习需求,不能因为学生的残疾与差别而进行排斥与歧视;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告别隔离的、等级制教育体系的影响,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合成为统一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与政府重视。1987年,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在江苏、河北、黑龙江、北京房山县三省一县进行了盲童在本村就近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试验。1988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开展特殊教育的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发展特殊教育的途径,即: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格局。
从此,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路径。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能从所有的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都得到确认与强调。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80年代以来实施的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了我国百余年来以特教学校接受教育为唯一发展特殊教育途径的做法,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随班就读的出发点是为普及义务教育,使轻度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实现“有学上、有书读”。融合教育是以西方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等社会观念为基础,目的是保证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免费的、适当的教育,尽可能回归主流社会。从这方面来说,随班就读又不同于融合教育,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融合教育模式。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龄残疾儿童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特殊教育体系也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特教学校、特教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结构体系。随班就读在转变社会观念、促进特教与普教融合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招收了残疾儿童,从而使普通班内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要趋于多样化。回归普通学校的残疾儿童有了更多与正常学生交往、互动的机会。这种双向的社会交往,不仅改变了正常人关于残疾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对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尽早适应主流社会环境,更有利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正确接纳与服务,并促进了普通学校的教学变革。
然而,作为世界融合教育运动的一部分,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与融合教育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融合教育相比,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今后,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宣传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观念,使残疾儿童少年真正可以融合于社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