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体育课堂教学实效为抓手 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2021-04-28 来源:督导局收藏

  一、实施背景

  针对我区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区教委坚持问题导向,对于中小学生体质提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聚焦体育课质量、课外锻炼重视不足、师资水平亟待提升等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对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管理。秉承“两个全员”理念,积极倡导“教师全员体育育人”和“学生全员主动锻炼”理念。倡导“六个一”的目标,即每日家庭体育作业一练、每天在校一小时一动、每周家长(小学)带领参加体育活动一训、每月学校体育主题活动一赛、每学期学生身体状况家长一会、每年学生健康体质一测。2019年,区教委、区体育局、区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京兴教发〔2019〕42号),提出肥胖率、近视率每年下降1%,到2030年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达到30%以上。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16〕27号)精神。根据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卫健委在2015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活动,按照《关于转发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京教体艺〔2014〕20号)、《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通知附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研制我区的实施方案。结合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专项课题《体育课堂教学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关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依托“中国教育年大兴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项目”,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运动负荷监测来改进教学,注重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实施操作

  (一)实施对象

  截止2020年,我区公办中小学81校,其中小学43校、一贯制18校、中学20校。学生82241人。我们在中小学抽取31所学校作为监测对象,对不同年级进行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实验校覆盖全面,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完小、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中学13所,其中高中校6所(均为完全中学),纯初中校7所;小学16所,其中农村校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监测班级共96个,参与监测学生总数3050人,数据样本足以代表大兴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二)实施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进行的运动负荷监测和数据采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本阶段是常态课运动负荷数据采集阶段。我们共监测常态体育课140节,经过筛选,获得106节常态课运动负荷有效数据。其中,小学65节,初中27节,高中14节。我们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我区常态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问题,例如:我们发现有些常态课准备部分最大心率值过高的现象。我们对此进行研讨,聘请专家指导,分析其中原因,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进行调整。

  第二阶段是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本阶段是主要的实验和检验阶段。我们共监测体育课128节。其中,小学104节,初中8节,高中16节。第二阶段的课多数是基于运动负荷进行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检验我们的实验成果。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步骤

  此项工作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探索、研究思考

  通过研讨、论证,确定整体工作思路和方案。将实验学校分组进行数据采集和课堂运动负荷监测,各组制定详细的数据采集计划并认真实施。在此阶段,借助SunfitLink体育课堂运动监测系统对实验校的常态体育课进行运动负荷监测,以此来把握目前体育课运动负荷情况。我们对监测的140节体育课数据进行筛检,将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体育课全课心率曲线与我们主观感觉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部分体育课全课心率最高点不是出现在基本部分,而是出现在准备部分。

  2. 全课平均心率基本能够达到120次/分钟,但基本部分平均心率普遍偏低。

  3. 全课的练习密度普遍偏低,多数体育课的密度在30%~40%。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并结合问题开展研讨。

  第二阶段——反思总结、调整方向

  我们聘请专家指导分析前期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座谈、研讨找寻原因。根据专家建议,我们调整工作思路,深挖课堂教学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的运动负荷设计。同时,扩大试验范围,将监测学校由20所增加到31所,监测班级增加到96个,涉及学生3050人,通过增加监测数据量来提高监测科学性。

  第三阶段——阶段总结、深入研究

  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分析,对于新发现、新问题及时研讨,将成果进行展示推广。在基地校组织教学研讨活动进行展示汇报,聘请专家给予指导。专家对此项工作的推进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后续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第四阶段——总结分享、展示交流

  随着工作逐步深入推进,我们将成果进行梳理,并组织展示、研讨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分学段组织了多次现场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现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广大一线教师对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认识,对课堂教学实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监测设备

  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选用了SunfitLink阳光体育运动负荷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部件包括:心率臂带、接收器、系统设备(平板)、移动Wifi、同屏器。

  1. 主要监测数据

  (1)个人监测数据

  即时心率、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即时强度、课堂密度、平均强度、卡路里消耗、心率曲线、课后恢复心率、最大摄氧量等。

  (2)团队监测数据

  有效锻炼时间、班级心率指数、班级最大心率、平均强度、平均卡路里、课堂练习密度、各阶段强度分布、平均心率、各阶段运动曲线、基本部分平均心率、课堂负荷达成率、各阶段运动时间统计、运动负荷项目及标准值等。

  2. 监测设备使用

  监测工作开始前,我们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原理、掌握使用方法。课前将所有学生的安静心率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整体把控,对学生的心率进行上下限的设定。课堂开始前5分钟按照之前录入的编号向每个学生发放心率腕表,通过运用移动Wifi(无线网络)覆盖操场,并且运用平板电脑与电字屏幕连接对学生的实时心率进行监控。

  三、实施效果

  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我们共监测体育课234节,其中,小学169节,初中35节,高中30节。

  (一)实验观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常态体育课与后期的实验课从各项数据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关注运动负荷后进行课堂教学,各项运动负荷指标都达到了比较理想预期,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1. 各学段学生的练习密度及负荷的对比

  表1:各学段体育课堂教学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统计表

学校

平均心率

平均练习

密度

基本部分

平均心率

最大心率

平均强度

小学

129.34

54.17

133.30

194.41

64.31

初中

132.84

36.35

137.21

194.13

66.89

高中

127.07

48.18

129.93

193.65

64.79

全区

129.59

50.89

133.46

194.28

64.7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心率、基本部分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强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练习密度指标上存在一些差异,小学的平均练习密度最大。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率指标差距不大,其中,低年级最大心率人数高于高年级学生,原因可能是学生生理特点造成。体育课堂中,练习密度、运动时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参与度均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先要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使学生增加练习次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参与度。从强度指标看,要视具体的体育课而定,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各种因素对运动负荷的影响,并对其加以调控。

  2.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表2: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阶段

平均心率

(次/分钟)

平均练习密度(%

心率练习时间(分钟)

最大心率

(次/分钟)

平均强度

第一阶段

129.26

24.90

23.92

194.09

65.15

第二阶段

129.98

72.45

24.53

194.50

64.44

  监测的第一阶段以检验为主,监测的课为常态课。常态课的运动负荷基本在合理范围,但运动负荷数据偏低,有些课的数据不合理,原因是教师凭主观感觉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实际的练习密度与预期存在差距。第二阶段多为实验改进课,通过实验课可以看出,改进组织方法、练习形式可以提高课堂的练习负荷。教学内容相同、不同教学方法与练习方法会影响学生练习负荷,教师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心率也会有明显的变化,课堂的练习负荷也有所变化。

  (二)基于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创新和效果等评价要素。我们尝试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加入运动负荷评价要素,对体育课教学进行检验和评价。

  表3:基于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评价要素

运动负荷评价(20分)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总分

评分

课程平均心率

120bmp以下

0

6

 

120bmp(含)以上

6

练习密度

29%以下

0

5

 

30-49%

3

50%以上

5

中等强度持续时间

15min以下

0

5

 

16-19min

3

20min以上

5

基本部分平均心率

120bmp以下

0

3

 

120bmp()以上

3

最大心率

200bmp(含)以下

1

1

 

200bmp以上

0

  我们对31所实验校进行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将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整理出科学客观的运动负荷数据。通过确定运动负荷评价指标范围,科学设计课程平均心率、练习密度、中等强度持续时间、基本部分平均心率和最大心率五个要素的权重,以此界定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是否科学合理。

  以上运动负荷评价要素的评价对象均为身心健康、能够正常完成体育课锻炼的学生,各项指标的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的相关要求,结合课堂教学运动负荷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运动负荷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他要素结合,对整堂课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百分制计算,运动负荷评价要素占20%权重,根据各个要素的重要性分配不同分数。

  (三)项目实施促进教师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不仅关注体育课堂实效的提升,还关注教师的理论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方面的提高。我们还把运动负荷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讨作为重点,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举措,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在专家的引领下,深入学习体育课运动负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于运动负荷进行教学设计。

  四、实施意义

  (一)通过运动负荷监测,以课堂教学实效为切入点,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认识。通过数据的直观体现,让一线教师对运动负荷的认识,从主观经验向数据实证转变,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指导教学。

  (二)通过建立适宜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标准,为一线教师在安排和设计体育课运动强度上提供理论参照依据,改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我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通过监测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让一线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