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七个“百分百”,成就西湖艺术教育高品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艺术教育典型经验

2021-04-28 来源:督导局收藏

  西湖区山水秀丽,人文荟萃,面积3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8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西湖区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区、教育部督导评估试点区、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艺术教育实验区等。西湖区以“整体观念、主体思想、求真务实、主动发展”为教育发展纲领,培育和经营西湖教育这张金名片。“美丽城区,教育先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成为西湖区大力统筹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率先成立浙江省首家公办教育集团,积极深化“名校+”战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截至2020年,全区共有中学25所,31个校区;小学31所,55个校区。是杭州市主城区办学体量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区。

  西湖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全过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以全员全面全过程实施为艺术教育基点,以主题打造和项目推进为艺术教育重点,以校本特色和西湖模式为艺术教育亮点。作为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区,逐步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新格局。学生拥有1—2项艺术特长,涌现了一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品牌,在艺术教育理念、实施路径、操作方法、评价策略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艺术教育优秀传统代代相传。

  一、教师队伍建设——配备百分百,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西湖区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专职艺术教师配备率100%。现有艺术专职教师近600名,其中音乐301人,美术286人。平均教龄10.1年,本科学历100%。将“营造一个艺术氛围、锻造一支艺术队伍、打造一项艺术特色”作为艺术学科发展目标,培育“内心丰盈,专业精深”的艺术教师队伍。通过“四级五梯队”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名师。现有浙江省特级教师1名,在职中学高级教师50余位,省市教坛新秀、教改之星等近百名,艺术首席教师工作室12个。近年来,50余人艺术课题全国、省级立项,30余人全国优质课、部级一师一优课获奖,百余人次全国和省级论文、基本功评比获奖。区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星级教师300余人。形成70后示范引领,80后独当一面,90后崭露头角的格局。有效构筑了“金字塔”型名优师资队伍结构,引领全区艺术教师提升与发展。

  二、课程整体架构——实施百分百,推动课程体系完善

  作为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实验区,西湖区在艺术课程架构与实施上充分做到整体架构,特色打造和体系完善。构建了“国家—校本—地方”三级课程体系。

  (一)国家艺术课程高效实施

  一是国家规定的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开出率达100%。小学每周4课时(音乐、美术各2节),初中每周2课时(音乐、美术各1节)。二是确保艺术课堂教学时间,课程实施率100%。严禁占课、挪课,充分保证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课堂时间。三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制定区域音乐、美术课堂教学规范与实施建议,规范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强化教学“五认真”,通过校、片、区三级体系,听课、调研和考评等,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与教师课堂教学实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成为西湖教育人的共识,从而提升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四是艺术课各类课型完善且丰富。音乐的欣赏、歌唱、器乐和综合课,美术的绘画、手工、书法课等,丰富的艺术课堂教学,保障了学生的核心艺术素养。

  (二)校本艺术课程多样选择

  学校艺术类拓展性课程和社团丰富,开出率达100%,以校为本的艺术类拓展性课程开出率占全区拓展性课程的比例在70%以上。平均每校开设艺术类拓展性课程6门以上,音乐的合唱、舞蹈和器乐等,美术的国画、版画、陶艺等。部分学校艺术类拓展性课程达到10门以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且优质的课程选择。

  (三)共建艺术课程百花齐放

  结合区位特点和高校优势,全力打造富有西湖特色的艺术类拓展性课程。一是社区共建课程——如龙舟号子、泗乡竹马、龙坞彩灯、西溪小花篮、三墩灶台画等西湖、西溪等艺术资源。二是高校共建课程——如越剧、音乐剧、高校音乐厅、名家赏析、书法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优质资源。三是馆校共建课程——如乐趣名画、智趣彩泥、稚趣国画等与浙江美术馆、良渚博物院等博物馆合作开发“馆校共建”特色美育课程。在“馆校共建”的模式下,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全省首次跨地市的“5G+VR”空中智慧美术课堂,形成诸如皮影戏、虚拟博物馆等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课程”。

  三、学科主题教研——研究百分百,联动项目课题推进

  学科教研是引领教师学科研究方向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渠道。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西湖教育智库、学术研究中枢和教师发展平台”的职能与作用。在艺术学科教研上遵循“坚持艺术审美、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学生主体、追求教学实效”的教学理念。营造“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教研氛围。形成“区域引领、片区协同、校际联盟、名师联动和校本自助”的网格化教研格局。主要类型有区域教研、分层教研、分片教研、联盟教研、校本教研、云端教研等。通过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研方式,夯实教学研究,助推教师快速成长。同时,每年开展艺术学科90学时集中培训,加强专项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区域主题教研的参与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建立“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项目联动机制。教学研究覆盖面和参与率均为100%。坚持以教研员的省市课题为指引,以项目制主题化的方式开展学科联动研究。通过教研员领衔,首席教师引领,骨干教师助力,年轻教师抱团,构建学科研究智库,制定研究指南,把握研究方向,打造研究团队,实践研究思路,提炼研究经验,分享研究成果。历年来,音乐学科从开放型课堂教学策略——多感官体验教学——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多感官体验教学范式的承接式研究。美术学科从美术课堂教学变革——课程建设路径——美育内涵发展的递进式研究。例如:西湖区音乐研究团队始终坚持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项目联动研究为载体开展抱团式成长性研究。2019年4月,主办以“四感三层、深度学习”为主题的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紧紧围绕省教研课题“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多感官体验音乐多课型教学范式研究”,开展七首席工作室联动教研,展示西湖区音乐教育成果。以一个工作室团队的教研片段《春天的歌》作为引入,展示单元主题整体化教学设计。接着其他工作室就“四感”——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和声感与“三层”——感官层、表达层、纯音乐层展开主题论坛,聚焦研究主题,探寻研究路径,提炼教学范式,突显研究特色和智慧。

  四、分项等级评价——评价百分百,撬动综合评价改革

  作为浙江省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积极发挥艺术学科评价的审美性、激励性、诊断性、表现性、实践性和导向性等功能。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研究。分项等级评价实施率100%。构建了艺术学科“定、制、精、品”之区域评价体系——即“定标准、制细则、精监测、品成果”。

  (一)定标准

  制定了包括评价标准、方法和实施建议的艺术学科分项等级评价细则。其中评价标准又包含了学习过程评价等级标准、学业水平评价标准和分项等级标准。分情感态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强项展示四个方面,从优秀、良好、合格和待评四个等级开展评价。

  (二)制细则

  制定分项等级评价细则与操作建议,解读细则,召开评价现场会使细则有效落地。如音乐评价课《争星游园会》以信息技术和PAD为载体,教师化身“星光大道”主持人,带领“银河之星”“闪亮之星”“启明之星”“北斗之星”四小队展开激烈比拼。通过听辨节拍、民族、演唱形式等,并融入演唱、演奏、律动等综合表演,经过个人赛“群星闪耀”、晋级赛“众星捧月”和小组赛“星满校园”,运用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阶段性评价。整堂课信息技术与音乐评价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及时分析与反馈,注重音乐的表现性,激励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

  (三)精监测

  西湖区艺术素养监测坚持以能力指向和素养导向为理念。艺术素养监测率和覆盖面均达100%。体现重常态(不突击增负担)、重全面(全面的质量观)、重素养(学科关键能力)三个特点。通过长期的区域监测,监测的类型、内容、方式逐年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在分项等级评价理念影响下,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持续提升,促使教师评价理念与教学行为深度转变与更新。

  早在2005年开启区域艺术监测,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使区域艺术教育质量在省市名列前茅。音乐学科:从早期的欣赏听辨或个体演唱抽样监测,到区域全覆盖的欣赏听辨监测,再到近年的班班有歌声和课堂乐器等表现性监测,形成欣赏听辨+表现板块的区域全覆盖综合监测模式。美术学科:从早期单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监测到多样式赏析评述与技能监测,再到以识图判断+赏析评述+创意表现性监测,逐步形成集选择性、多元化、重素养、提能力的美术素养监测模式。

  (四)品成果

  西湖区是开展分项等级评价最早的区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启学科分项等级评价。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摒弃了原有的唯分数论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艺术教师的智慧,立足学生差异,关注学习过程,分项目评价不同板块的学习成效,分等级激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音乐的五大类评价:以绿卡、陶园、莲娃、禹娃等为代表的主题情境式评价;以音乐挑战赛、小达人、好声音等为代表的情景模拟式评价;以小小音乐会、演唱会、演奏会等为代表的以演代考式评价;游园会、快乐的冬令营等为代表的以游代考式评价;以PAD、唱吧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为代表的媒介辅助式评价。

  五、城乡优质均衡——惠及百分百,拉动优质教育覆盖

  西湖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和紧密型共同体覆盖率均达100%。全区优质均衡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优质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西湖区是杭州市城乡二元结构老城区。辖区内现有一个乡镇,十几所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优质均衡是西湖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难点。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西湖区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和片区教育联盟等举措。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同质联盟,异质互补,着力优质资源配置全覆盖。实施优质人才区域整体流动策略,校长、骨干教师等区内交流,互通互学,纵深推动优质教育向薄弱地区延伸,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分布。把优质教育谱写在西湖312平方千米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西湖艺术教育秉承同样理念,在名校集团化办学、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和教育联盟的整体架构下,通过教师交流、名师引领、基地赋能、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途径,实现艺术教育优质资源100%全覆盖。

  六、资源综合运用——统筹百分百,促动资源配置最优

  资源是艺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艺术资源教育资源综合运用体现三个特点——即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能。西湖区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和艺术教育设施配备率均达100%,属浙江省一类标准。新建学校艺术教室与设施设备高标准配置,老旧学校艺术教室与设施设备全面更新。除了艺术学科必备的合唱、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外,有的学校还专门建设了管乐、民乐、MIDI、书法、陶艺、动漫等艺术特色教室。同时,艺术教学用具配备率100%。口风琴、竖笛、陶笛、口琴、葫芦丝等课堂乐器进班率达100%。各类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美术工具袋等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西湖艺术教育的高起点与高标准。同时,艺术教育资源的高效能体现在艺术课程都在专用教室授课,使用率达100%。通过艺术教室管理、艺术器材管理等制度保障,艺术教师工作室、艺术教师挂牌制等举措,让艺术教育资源高效运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强大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撑,突破时空界限,让教师走到西湖区任何一个学校都能开展线上的教学研。从而更好更优地为西湖艺术教育服务。

  七、艺术教育氛围——浸润百分百,律动艺术氛围熏陶

  艺术需要浸润和熏陶,因此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浓厚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为艺术教育开展和学生艺术熏陶提供了必备保障。

  (一)西湖区遵循“全境艺空间”的艺术教育理念

  除了倡导艺术教师创建具有个性的艺术工作室,还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构建以生为本的“全境式”艺术教育空间。学校艺术团队以专用教室文化为辐射点,打造微型民艺馆、艺趣馆等“非遗微空间”,营造廊道、墙体、角隅文化,并定期开展书法、国画、陶艺、手工等主题性艺术作品展。使校园的角角落落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二)西湖区每两年举办一次“棒伢儿”中小学生艺术节

  为艺术特长生搭建展示艺术才能的平台。合唱、管乐、舞蹈等每年均获省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通过区艺术节,宝石管乐团、棒伢儿合唱团、舞蹈团等走出西湖区,登上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更大的平台,甚至走向世界。学校层面,一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是各个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班班有歌声、班班有琴声、校园十佳歌手、器乐展演周、音乐会、绘画、手工、书法、剪纸、陶艺等活动,让每个孩子充分展现艺术才能,陶冶情操,激发艺术潜能。另外,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日艺术文化也处处渗透于校园各个角落。让孩子们浸润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有效地发挥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优雅的艺术气质和高尚的艺术品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