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初心不改 善念永存

南京大学 沈学善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沈学善,男,汉族,浙江湖州人,1933年1月出生,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干部,曾任浙江湖州军管会财经处干部、湖州百货公司会计股代理股长。离休前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三次圆梦,源于党恩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的数度梦想成真,更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出生于内忧外患的年代,年幼时战火纷飞,生活极其艰辛,高中便失学。我清楚地记得,1949年4月,家乡解放,解放的歌声、翻身的锣鼓声响彻全城,我与学友走上街头,唱啊、跳啊,内心充满激情,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6、7月间,我进入革命学校湖嘉公学学习;9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吴兴县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处报到。由于刚解放,敌对势力还蠢蠢欲动,我和同事们常常背着枪,轮流值班,保卫我们的胜利成果。当时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事,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大家凭着革命的热情忘我地工作。冬天,买了生山芋,放在炉子上烤,加班完了,山芋也熟了,大家分享着,至今那股记忆中的美味仍然让我念念不忘。

  1956年,由于表现出色,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圆了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同年被推荐调干学习,考上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开始了又一个人生历程,实现了我从小就怀有的大学梦。

  进入南大这个新天地后,我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一切都不一样了。这里有着优美的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水平的干部,民主的作风。印象最深的是孙叔平书记为我们开设的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他知识渊博,思路敏捷,讲课逻辑缜密、丝丝入扣、言辞风趣,听他的课颇有如沐春风之感。真是听师一门课、胜读十年书。在历史学科领域里,王绳祖、蒋孟引、王觉非、茅家琦、洪焕春等老师引导我们进入历史科学的殿堂,受益匪浅。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1961年面临毕业分配之际,我在毕业登记表志愿一栏中郑重地填上了“人民教师”四个大字,这是我的夙愿。但是,组织上却把我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心中虽有遗憾,但身为党员的我深知:我是革命一块砖,党往哪搬往哪搬,无论去到哪里,都是为党效力、为人民群众服务,都要学好本领。在北京的岁月里,我下过连队,去过基层,搞过“四清”,这段军旅生涯磨炼了我的意志,增长了我的见识,开拓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十年后,我终于转业复员至入伍地──南京,并于1973年调回母校南京大学任教,至此圆了大学毕业时的梦想──做一名人民教师。

  此后,在20多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怀揣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带着对南大的敬仰和热爱,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其间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并在主持“世界现代史”的课程建设中荣获二等奖。

  心存善念 传递温暖

  作为一名党员离休干部,“离职不离志,离休不离党”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1993年离休以后,我仍然积极参与党政工作。在担任老干部党委副书记期间,和怀亮同志共同主编了《历史的足迹──南京大学离休老同志回忆录》。当时主编这本书难度极大,因为要召集 180 多位离休老同志本身就很难,而很多老同志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相继过世,更增加了难度。但我和怀亮同志坚持要编写这本书,在我看来,这些老同志们的一生都有着各种闪光点,每一位都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艰难岁月,很多人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连天炮火中坚强地活下来的。他们身上有着那段岁月的印记,需要有人去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并感动于那个年代前辈们的付出、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最终,这本《回忆录》里的文章除了已故的五位同志由他人代笔外,其余均由老同志本人撰写。其间还出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81岁高龄的前总务长吴克彬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双目几近失明,手不能提笔,但为了撰写回忆录,他拄着拐杖艰难地摸到老干部处,连续做了整整四天的录音,口述数万字,书中题为《浴血奋战十载》的文章,就是从中摘录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乔瑞南同志当时已是癌症晚期,医院多次发出病危通知,可他在病榻上仍坚持着写完自身经历的片段,完稿后没几天就去世了。有着地下斗争经历的孙稚如同志,在南京解放前夕被捕,受尽了铁窗折磨,写这段经历时,她曾情不自禁地赶到雨花台向当年同时被捕而后牺牲的战友凭吊致敬……可以说,编写此书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再教育。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学的弹琴技能不仅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更让我达成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愿,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尽了点绵薄之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革命工作没多久,我所在的团组织成立锻炼小组,早晨集体出操,晚上不加班时,看书学习。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办得很好,举办舞蹈、歌咏、手风琴班,我的手风琴就是在那时学会的。那时大家常常是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引吭高唱革命歌曲,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同志友情。九十年代,南大成立钢琴选修班,我参加了第一届培训,买了第一架钢琴,自此,我在钢琴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每天练习2小时。

  2014年,我的很多老朋友生病住在鼓楼医院,有一天前去看望时,恰好看到医院公开招募钢琴演奏志愿者,想到病人们很痛苦、医务人员也很辛苦,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就报了名。从那时起,我每周三都会到鼓楼医院弹奏钢琴,这一弹就是六年,很多长期住院的病人都很熟悉我。

  六年来,我在志愿弹奏上用足了心思,常常站在病人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选择弹奏的曲目。虽然我的钢琴不是弹得最好的,但绝对是最用心思的。有一次,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士请我弹奏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到她表达对已故母亲的思念时,我又主动弹奏了一曲《妈妈的吻》。两曲终了,这位女士眼含热泪,对周围的人说:“人总是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我要坚强面对人生,争取早日康复。”我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弹奏了一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场听众纷纷随着琴声哼唱。还有一次,现场有位小患者告诉我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为了宽慰这个小姑娘,我现场为其弹了一曲《祝你平安》。遇到出院的病人,我会弹奏一些欢快的曲子向他们表示祝贺。多年来,我将《致爱丽丝》《梁祝》《茉莉花》等一首首经典曲目带给鼓楼医院的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们,用音乐慰藉他们或疲惫或受创的心。

  弹琴不仅能活动手指,还能愉悦心情,每当我身着笔挺的西装端坐在钢琴前,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我的手指间流淌而出,我仿佛也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美好与温暖中。

  “耳边跳动着的音符,温暖着人们的心扉;琴键上飞舞的手指,架起博爱的桥梁”,这是鼓楼医院对我志愿工作的肯定,也是我对晚年志愿生活的践行与期许。

  在我看来,从事公益事业,无关年龄,总有精力不济之时,人生在世,总有谢世之日。2020年7月,我在家人陪同下,去南京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办公室登记,志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给医学事业,以报人民培育之恩。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这也算是我这个老党员对党的一份献礼吧。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