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央音乐学院 赵寒阳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赵寒阳,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54年12月出生,1970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叫赵寒阳,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我自幼酷爱音乐,师从刘逸安老师学习二胡,从1970年3月开始在常州市歌舞团做二胡独奏演员。我非常幸运,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追随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先生学习了7年。1982年本科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担任二胡教学任务,并于198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心中无比自豪。我去过很多国家,也曾有机会移民海外,但我坚定地回绝了邀请单位,我说:“我从事的专业,根在中国。我如果离开了根,那必将是会逐渐枯萎的。我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决不会背离我的祖国!” 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我们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感谢为建设祖国付出智慧和辛劳的全国各族人民。

  回想1977年11月底,是国家恢复高考这一惊天动地的举措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年,在我国教育史上翻开了重要的一页,因“文革”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了!当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中央五七艺大音乐学院即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点对全国招生”的消息时,仿佛听到了在遥远的天际,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来吧!这就是你梦寐以求的地方,你的理想在这里!但当时人们的思想还远远没有跟上形势,所以我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就受到了地方单位的重重阻挠,甚至为此事还受过全市文化系统的点名批评。但我仍是不屈不挠地为之争取,终于原单位允许我去试一下。

  1977年11月20日早晨将近五点钟时,我乘火车来到上海,到达中央五七艺大音乐学院的招生点,当时天还没有大亮。进了招生点的大铁门,只见院子里摆开一溜课桌,各地考生挤了个水泄不通,十几名工作人员忙着发表、收款、开票。我们好不容易报上了名,按报名顺序已经排到1971号了。后来我们得知,那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生多达两万人,其中二胡专业的考生就有6000人,而我们班就录取了8名二胡学生,可见其录取率是非常低的。经过几轮艰难的专业和文化课考试,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报考程序,只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谁知这一等,就等了四个月,其中的煎熬可想而知。等到我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早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从常州到北京,从地方文艺团体到中央音乐学院,这次划时代的高考,改变了我们这届大学生的命运。从此,我们与国家一起,昂首阔步地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得太多,可以说是看着新中国从弱小渐渐变得强大的。学校一代一代的音乐人默默坚守在讲台上,努力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家,“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我们高校教师的初心,我也在坚守着这样的初心。我于2001年至2004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2004年至2015年任系党总支书记,这十多年正是民乐系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正值学院“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教师更新换代、教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任务阶段,我团结民乐系领导班子,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了所有重大任务,我系多次受到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扬,系党总支也被评为院先进党总支和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民乐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就要进行艺术创新,复兴与繁荣民族音乐是一位音乐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身为民乐教师,我除了自己每天勤奋练习二胡技艺之外,还一直努力探索二胡在现代的教学传承。二胡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过去,二胡的演奏技艺一直是在民间艺人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存在,它真正的发展,是从一百年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开创了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开始的。在这一百年中,众多的音乐家为二胡艺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年来,我以继承、提高、推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华夏文明为主旨,在搭建不同层次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创建学术交流品牌、培养器乐艺术教育人才、开展器乐公益活动扩大音乐人口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我出版二胡教材和专著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演奏录制了大量音像制品,为二胡教学工作作出了贡献。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进艺术殿堂,了解民族音乐,感受中国民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和个人素质,坚定文化自信,更加热爱自已的祖国。我在音乐普及和艺术教育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国内二胡爱好者非常多,为了让更多人能受到优质的二胡演奏教育,我创建了二胡视频教育新模式,多年来一直努力地在网络上进行二胡教育。最近,我参与了“廊坊市全民艺术普及二胡慕课”项目,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录制等全过程都竭尽全力给予了指导和帮助。

  针对社会普及专业教师匮乏的现状,我积极开展推广全国二胡系列教师研修班线上线下的培训工作,持续促进二胡师资人才培养,弥补社会二胡师资普及教育市场巨大的师资缺口。我还积极参与组织开展民族乐器行业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评价工作系列品牌活动,鼓励二胡专业创作、制作的创新与发展,推进二胡文化普及教育,大力开展倡导倡议“民族乐器知识五进工程”,使民族音乐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机关单位、走进农村、走进军营。

  从我自身学习二胡的经历中,我特别能理解业余爱好者没有好老师指点的困难。因此,全国各地素不相识的二胡爱好者如有相求,我都会热情地为人答疑解惑,无偿地提供帮助。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海南东方市的一位残疾二胡爱好者,对《二泉映月》这首乐曲非常喜爱,非要乘火车来北京跟我学习这首曲子。我考虑到残疾人经济困难,来一趟北京花费不菲,就专门为他免费录制了一节视频课发给他学习。而录制一节视频课,布置场地、换服装、拍摄、后期剪辑等花费的时间、精力我从不在意。这样的事对于我来说经常发生,在我的微信中,每天都有很多人问各种问题,我都是有求必应,尽力给予帮助。平时只要有机会,不论是在海边、在公园,我总是和最基层的二胡爱好者们打成一片,给他们讲讲课,给他们拉上一曲。这样的视频传上网络后,广大二胡爱好者们都称我为“最接地气的平民二胡大师”。

  我65岁时光荣退休,后又听从组织安排挑起了教师退休支部书记的担子。教师退休支部是比较特殊的,支部老师们年龄普遍较大,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个别老师已年过90。老师们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老年疾病,集体活动很难开展。我是这个支部中年龄最轻的,在离退休党总支的支持下,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开展工作。我还担任学院关工委委员,多次到各郊区中小学,为同学们讲解和演奏二胡名曲,弘扬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响应教育部和学校的号召,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认真完成3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每个星期五上午,我早早地守候在手机前,拨通“一起练琴”的学生账号,给研究生们上课,丝毫没有懈怠。学生为此感叹道:“我们遇到了一个最好的老师啊!”而我心里想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国的二胡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二胡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我学习二胡是为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我现在身上有许多标签,但我最看重的仍然是人民教师这一身份,我由衷地感谢祖国和党对我的培养。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党中央、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向更美好的生活目标奋斗前进,为建党100周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