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透过历史的烟尘看人生

北京大学 乐黛云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乐黛云,女,汉族,贵州贵阳人,1931年1月出生,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干部,离休前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出生于一个大家庭,父母都是新派人。住家附近没有小学,父母就亲自教我念书。父亲教英语、算术,母亲教语文。小时候,父亲曾被聘为贵州大学英文系讲师,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搬到贵州大学所在地花溪。我在花溪快乐地度过了我的初中时代,接着进入贵州中学。高中三年我被文艺深深地吸引。我宁可摸黑走路回家,也要在星期六下午赶场看两三部电影。每个星期六我一定会参加唱片音乐会,听著名的音乐史家萧家驹先生介绍古典西洋音乐。我也喜欢写散文、念故事,国文课上,总是得到老师的夸奖。我就这样走上了我的文学之路。

  1948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向往去进步的、革命的北京大学。一路向北奔波,终于到达了我日思夜想的北大。其实我原本投考的所有大学志愿全部是英文系,但是北大把我录进中文系。后来我听说是因为沈从文先生颇喜欢我那篇入学考试的作文。那时我最喜欢的课便是沈从文先生的“国文兼写作”课以及废名先生的“现代文学作品选”课。让我最为盼望的是作文评讲课,一旦得到了先生的夸奖,仿佛过节一样,好多天都感到甜甜的。

  1949年1月,正值平津战役,我们被组织起来巡逻护校,分头去劝说老师们不要南下,我的劝说对象就是沈从文先生。那时,我怀着一腔热血,加入北平城内的地下党。每天深夜,革命工人在北大印刷厂加班印刷秘密文件和传单,我们就负责校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校对一本小册子《大江流日夜》,扉页上醒目地写着:“大江流日夜,中国人民的血日夜在流!”这是一个被国民党通缉的北大学生到解放区后的所见所闻,称得上文情并茂,感人至深。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进入北平城,我们全校出动,到大街上迎接解放军。我们唱着歌,踩着舞步向前挤。我努力挤到了最前沿,给半身探出车窗的解放军战士递上一杯早已准备好的热水。解放军战士接过晃动的水杯,对我微微一笑。我从心里感到那么幸福,那么荣耀!

  我的生活自此翻开全新的一页。新社会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工团带来的革命文艺——响彻云霄的西北秧歌锣鼓和震耳欲聋的雄壮腰鼓。文工团派人到我们学校来辅导,并组织了小分队教学。我们学会之后,就到大街上去演出。有时腰上系一块红绸扭秧歌,有时背着系红绳的腰鼓,把鼓点敲得震天响。我们个个得意非凡,都自以为是宣告旧社会灭亡、新社会来临的天使和英雄。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伟大、更神圣呢?

  1950年暑假,我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我们从满洲里出国门,将近十天,火车一直穿行在莽莽苍苍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之中,贝加尔湖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新的一员,我们在沿路车站都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到处是红旗飘扬,鲜花环绕。人们欢呼着,高唱《国际歌》,双方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从北大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北大中文系秘书,协助系主任工作,同时,我也做一些学术研究。我选定现代文学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想突破当时盛行的“思想内容加人物性格”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和认识意义”的研究模式。我的长文《现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在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文艺杂志《文艺学习》上连载。后来,我开始给大学生授课,教好我的第一次高班课——大学四年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1957年我被安排“下乡”,所幸我被分配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赶着几只小猪漫山遍野寻食。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早迎着太阳赶着小猪,往核桃树成林的深山走去。我喜欢这种与大自然十分贴近的的孤寂感。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后来,我与家人来到江西鲤鱼洲,种稻、种菜、打砖盖房。我被指定为工农兵草棚大学的教员,后来又随工农兵学员返回北大中文系。这期间我陆续到北京日报社、河北日报社、大兴天堂河等地劳动实习,边教边学,半工半读。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承担北大留学生现代文学课的教学工作,未曾想到这全然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学术道路。为了讲课,我突破了当时教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模式。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作品,我进一步去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传播的情形。这一在学术界多年未曾被研究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开始系统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在中国如何被借鉴和吸收,又如何被误解和发生变形。1984年秋天,深圳大学聘请我担任中文系主任,并同意我在那里建立中国首个比较文学研究所。以后几年,中国比较文学有了长足发展。198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研究所,并任命我担任所长。往后几十年,我一直在北大研究我所热爱的比较文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透过历史的烟尘看人生,生于乱世的我之所以能幸存下来,能投身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取得一点成就,都是因为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我们走入新社会。回顾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我深感党的恩情不能忘,作为一名老同志,要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