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约一场羽毛球。”北京海淀家长陈同然的提议,总能得到孩子的积极响应,只是如果临时起意,连体育馆的场地都订不到。
“马上二年级的孩子,不再围着培训班团团转啦!”陈同然告诉记者,自从2021年7月起“双减”政策实施后,他终于松了口气。
课外时间多了,校外培训班少了。孩子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空出来的时间,“名正言顺”地让位给文体活动。
“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年,记者走访北京一些曾经校外培训机构集中的区域发现,昔日门庭若市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难见踪影,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
在安徽合肥小学生家长陈秋萍眼里,“孩子的变化很直观”——放学回家后,能有时间玩了,以前真没时间玩。最近,孩子对电脑编程感兴趣,总和爸爸“一起捣鼓”。
“原来作业多的时候,要写到晚上9点多。现在在学校里就能完成作业,老师还能当天讲解。”陈秋萍说。
这一年来,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总量上得以控制,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
每天放学前,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的学生都会收到一张“任务清单”。正面是全体学生必做的基础性任务,背面是给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性任务。挑战性任务可延续到课后服务时间完成,教师要批改完任务清单。作业里的错误,要用双色笔订正。
这一年,作业设计更优,课堂教学锚定提质增效总目标。这意味着,课堂上的黄金45分钟,变得至关重要。
“‘双减’推动了学校实施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改进教学质量上下大功夫。”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校长杜丽萍介绍,该校每一节课均以“乐学、会学、学会”为主线来设计,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方式落实教学任务。
“‘双减’成效初显,这个成效是体系化和综合性的,尤其是学校治理体系,通过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以及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等抓手,有了整体化重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作业改革”成效尤为突出,它撬动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在全国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典范经验。
202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起大规模问卷调查,对168.9万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后,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薛海平坦言:“‘双减’的阶段性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也应该看到,家长对孩子学习质量的担心仍部分存在,一定程度上让校外学科类培训有机可乘。”
2021年9月,教育部明确了7种“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形,当年全国各地共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2200多项。2022年寒假,共查处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1042人次。
事实上,“双减”之后,考试评价改革趋于灵活,“开小灶”难以奏效。
山东青岛一名初中学生家长郭峰发现:“‘双减’后,中考题越来越灵活,更加考查素养和能力。如果再一味刷题,恐怕很难应对考试了。”“双减”下的中考命题导向,是要让教师善教,学生会学。
云南将于2023年迎来体育中考满分提至100分的第一届考生。内蒙古、吉林等省份的多个地市已经开始艺术类科目中考。山东烟台提出,将“家务劳动”“读书”“志愿服务”纳入中考,列为综合素质评价获评A等级的必要条件。
“为了让学生家长更放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薛海平建议,加大查处力度,严禁培训机构以个人名义违规提供学科类培训;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做好辅导答疑、拓展提高等工作;积极探索并建立全面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家长以及教师正确看待考试分数。(本报记者 陈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