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河南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强力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2021-12-02 来源:教育部收藏

  河南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强力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全面部署推动。制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紧紧围绕“三个提高、两个严格”,从7个方面提出了27条工作举措。二是压实部门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了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23个部门的“双减”职责。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由省体育、文化和旅游、科技等部门分类制定设置标准、进行前置审批。严格执行双重管理登记制度,实行“先许可、后登记”制度。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宣传、网信、民政、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双减”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教育、人社、银保监、网信等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和劳动用工风险应急处置工作专班,制定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建立资金监管平台,防范化解“双减”政策衍生风险,兜住风险底线。

  二、深化专项整治,规范培训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整治。一是坚持联合联动。成立省校外培训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省教育厅会同省纪委监委,组织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七部门联合开展了历时四个多月的专项整治。二是坚持聚焦重点。细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内容34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整治责任,按照“自查自纠”“核查整改”“督查验收”三个阶段开展专项整治。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派出9个工作组分赴全省各地开展督导检查,共发现10类突出问题、104个具体线索,并及时交办各地限期整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6749家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暂停营业、注销或转型6048家,占比89.61%。

  三、完善治理体系,加强常态监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常态化、制度化排查整治。一是健全治理体系。构建教育、政法、市场监管、民政、住建、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协同,乡镇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联动的“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对辖区内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让违规校外培训机构无处遁形。二是筑牢基层防线。积极协调党委、政府,通过“县包乡镇、乡镇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长”四级包干制,形成校外培训机构闭环管理,织牢“隐形变异”培训“高压网”。三是推动全民监管。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畅通监督举报途径,将培训机构置于全民监管之下,引导培训机构规范经营。

  四、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推进“营改非”。一是全力推进实施。10月底,召开全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工作推进会,现场解读非营利性法人注册登记相关要求,研讨“营改非”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布置加快推进“营改非”工作。二是简化审批程序。省教育厅、民政厅、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开辟审批注销“绿色通道”,优化注销程序,简易审批环节。教育部门收到学科类培训机构提出的注销或变更申请后,立即收回原办学许可证,对于申请转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在3个工作日内审批发放新的办学许可证;民政部门收到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立新非营利法人申请后,在各地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内完成成立登记;市场监管部门对符合简易注销条件、注销公示期满20天的机构,依申请人申请于1个工作日内办结市场主体营业执照的注销登记手续。三是建立通报制度。将各地每周“营改非”工作进展情况,以“每周通报”形式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简报——《河南教育工作情况》上刊载,请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指导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加快推进“营改非”工作。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