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让千年彝绣焕发时代光彩

2021-10-2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川滇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通过集中攻坚,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序列。南华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13%,当地绣娘习惯于手工制作各类绣品,将其拿到市场进行售卖,作为自家务农收入的有力补充,南华彝绣的产业化一直处于小、散、弱状态,“看着美丽,穿不出去”的尴尬,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寂寞挥之不去。

  如何“激活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产业,让绣娘们美起来、富起来”“让千年彝绣文化产品走进现代生活,与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融合”“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精准帮扶南华彝绣产业发展”等帮扶问题引发了学校的思考。

  结合南华县实际,东南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结对,与上海机场集团及地方政府联合,探索“校校地企”协同帮扶的新模式,实现了促进南华彝绣文化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与“绣娘”创造美好生活有机统一。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式结对帮扶南华县,也将助推彝族刺绣产业发展重点列入学校的帮扶方案。通过持续三年的两校“倾情投入”,在加强顶层设计、培训彝绣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下足了“绣花功夫”,为南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一是大力培养彝绣人才,传承和提升技艺。在两校的帮扶下,通过开展彝绣技能培训,学习掌握彝绣技艺,让更多的贫困妇女背着孩子、抱着娃,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二是把培养传承、设计、刺绣、管理、经营人才作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大力实施彝绣人才培训项目,提高了绣女们的绣制水平和商品意识,激发了她们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广大妇女群众实现居家创业就业,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增强了彝族刺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南华县整体彝绣刺绣水平明显提升。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彝绣品牌。两校联合上海机场集团及地方政府以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为抓手,推进彝绣产业帮扶工作,组织教授服务团、地方企业专家等专业力量,帮助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引入社会基金、拓展产品市场等。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彝绣影响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宣传推广,努力提升彝绣影响力。

  彝绣产业帮扶项目以文化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为目标,以抓住“一”个重点、创新“两”个模式为特点,积极探索彝绣产业帮扶的高校模式,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个重点。以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构建带贫机制,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取得较好成效。“两”个帮扶模式:一是创新“高校结对、校企地联合帮扶”新模式,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文化产业帮扶需求,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协同政府支持,汇聚政策、智力、资金等资源打好“组合拳”,提高了帮扶效率和质量。二是创新“龙头企业+车间+绣娘+订单”的带贫模式,注重企业与绣娘的利益链接机制。龙头企业拿到订单后,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将全部订单分配给各个扶贫车间,按照绣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按劳分配,保障了绣娘的权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为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更好地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校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思考:一是将学校先进的科技因素融入彝绣产业发展中。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和营销方式,促进彝绣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非物质遗产教育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赋能青年,支持他们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行动。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