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时代中小学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强力指导

2023-06-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既强调普及又突出提升,旨在普遍提高亿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大批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潜质的青少年。《意见》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做好加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深入贯彻《意见》要求对提升广大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一、深入理解《意见》对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持续加固,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与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相比,一些领域还处在困境之中,一些环节还有困难,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有不少困惑。《意见》对解除困惑、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提出了有力指导。

  《意见》强调要着力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准确地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动力。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科学兴趣从哪里来?一线教师往往困惑于过多依靠科学知识讲授,或者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和间接体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学兴趣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直接体验,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验探究是当务之急。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思结合、寓教于乐、入脑入心;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淌过辛勤的汗水、流过激动的泪水,才容易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编织起当科学家的梦想。

  《意见》强调要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来盘活资源。一线学校往往在资源拓展盘活上存在盲区和困难。虽然我国的科学教育资源极为丰富,但还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使用效益不均衡等情况。《意见》明确以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为核心,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注重集成增效,整合校内外资源。首先,学校充分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丰富资源,发挥其权威性和引领性优势,结合自身的课程建设需求,对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使用,让其成为学校塑造科学教育的新动能、新优势。其次,融合各类科学资源,促进内外联动,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保障,为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创造条件,为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夯实基础。第三,注重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统筹动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

  《意见》高度关注对薄弱学校及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精准帮扶指导。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使用效益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提升全国科学教育的普及水平必须注重补齐短板。《意见》明确把“重在全纳,帮扶指导”作为重要工作原则,强化宏观调控,还通过政策机制激发薄弱地区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引导本地区的部门和学校挖掘本土科学教育资源。比如,充分利用部分地区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意见》明确要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基层学校在统筹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家校社协同方面一直存在诸多困难。《意见》明确提出“重在协同,系统设计”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重点强化大中小学的长链条育人机制,进一步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各学段学校在科学教育的部门设制、课程实施、人员到位等方面的标准和工作要求相对一致。另一方面,重点完善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社会上不断营造尊重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落实《意见》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依据科学教育标准,健全课程教材体系。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不断完善,进一步引导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着力提升科学素质为重点,用好课程教材开展教学实践。因此各学校需要继续深入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强化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把国家课程、课后服务和校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把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落到实处。

  二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继续深化教育“双减”,进一步围绕课堂提质增效开展教学改革,发展学校教学特色。各个学科按照“双减”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统筹课后服务,提升作业设计水平。以数学为基础,统筹开展科学、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课程开发,在发挥小学、初中、高中长链条培养优势上下功夫。当前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按照国家标准逐步建设足够的实验室、配齐实验设备,更要重视实验教学人员配备,保障实验教师待遇。要保障实验教学时间,及时开展实验教学,避免把实验教学作为应试的手段。各地相关部门还要督促学校切实处理好安全与规避实验教学风险的关系,避免为追求片面“安全”,导致一些器材设备“无用武之地”,一些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确保学校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作用。

  三是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假期作业等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拓展资源,开展双向互动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青少年讲开学第一课,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坚定理想;开展科普系列阅读活动,邀请著名科幻作家进校园开展科幻讲座,并对学生的科幻习作进行当面指导;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用好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四是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争取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必须把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项目,广泛开展各种科普教育、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对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创客实验,人工智能课程等,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科技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在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借助社会第三方的资源和服务机制,丰富学校课后服务项目。总之,要争取课后服务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后服务打造成学生的“兴趣”学校、“特长”学校。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小学科学师资短缺,分布不平衡,水平差异大。中学理工技术学科师资存在理论强于实践,实验教学相对薄弱,实践性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既要从高水平大学、高职院校专业方面加大储备培养力度,更要着力现有中小学师资的在岗培养。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的配备标准,持续增强各学科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促进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同步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待遇保障的条件下,不断引导学校树立科学教育的正确态度,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部分,避免在科学教育中出现“重比赛成绩、轻科学育人”的苗头。

  总之,《意见》的落实需要一线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内外联动,内强师资,外扩资源,聚焦教育提质增效,推动达成加强科学教育的目标,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 张斌平)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