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多态推进 全程守护: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探索

2023-09-15 来源:教育部收藏

  从2021年国家义务质量监测心理健康监测数据显示,金山区开展面向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测评活动的比例位于全国前列,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乐观水平较好、焦虑比例低于全国水平。金山区从“明晰本态、摸准状态、监测动态、保障常态”四个维度深入探索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路径与策略,全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一、“本态”:明晰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基本定位

  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深入理解此项工作的本质特点与价值意义,明晰基本定位,才能有序推进、科学规范开展。金山区始终坚持“关注整体、发展视角、伦理为本”的理念,开展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通过促进区级、校级、家庭三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根本价值及意义的理解,推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区级层面:辩证思考,系统设计

  监测要“关注整体”。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充满着变化,具有发展性、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不同时间点、不同方式的普测、评估、观察等,将学生相对零散的心理活动切片,聚合成相对完整的表征,以达成对学生更为全面、整体的理解。

  监测要“体现发展”。监测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发展性评估和潜在心理问题的初步筛查。对于个体层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估其发展状况,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有预警,也在过程中寻求解决之道;对全体层面,监测的意义在于提供学生心理状况的全貌,为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监测要“坚守伦理”。不是开展一次测评就是监测,不是为了给学生下诊断而监测,是为了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伦理的底线。

  对监测的本质进行深入辩证的思考后,在区域层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工具选择、目标制定、路径设计、技术支撑等进行系统设计。

  (二)学校层面:理解意义,达成共识

  在区级顶层架构的基础上,需要促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理解。通过开展校长座谈、教师座谈,在认知层面帮助学校理解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基本定位。通过开展面向校长、全体教师、心理教师等对象的培训与研讨,以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监测平台使用、监测操作流程等为主题,指导学校提升实践操作的方法与策略。

  (三)家长层面:知情同意,家校合力

  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关注与支持。在入学初期或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前,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基本理念,获得家长的知情同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力。

  二、“状态”:理清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核心要素

  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的起点与难点在于:如何还原学生心理状态的本来样貌,了解学生心理的真实状态,监测的维度与内容是什么,这极大地有赖于工具的科学性。金山区确立了以“基于区情、重点明确、科学有效”为监测体系中工具开发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尽力还原学生心理,由泛至精、不断聚焦,确立“三维度”展现学生心理的真实状态。

  (一)“三步走”尽力还原学生心理状态的本来样貌

  第一步:理论为基、结合实践,划定目标范围。一是从文献中来,通过文献梳理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探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汇总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专业量表。二是从实践中来,开展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表现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三是从数据和案例中来,对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及各学校心理辅导室积累的案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初步划定了监测维度的目标范围。

  第二步:专家引领,结合区情,抽取关键要素。监测的维度不能面面俱到,同时监测中的测评工具需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金山区于2020年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合作调研”,精心选择量表、谨慎设计流程,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包含基本信息、学习生活感受、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家庭生活感受五个板块的调研问卷。当年20237名中小学生、中职生参与了调查,为区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具的框架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三步:实践检验,不断修正,重构指标内容。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指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两个市级项目的试点区,借助项目研究系统架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监测指标的架构进行重构,形成了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的监测工具。

  (二)“三维度”聚焦展现学生心理状态的核心要素 

  通过“三步走”的还原过程,确定了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重点指标。指标不仅限于测评问卷,还综合了日常的辅导咨询、仪器使用等数据,构建了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三维度”指标体系。

  关键指标: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相较于认知过程,情绪是心理活动过程较为显性的表现,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而言,也可以通过体验感受辨识自身的情绪,故将情绪指标作为心理状态监测的关键指标。焦虑、抑郁情绪又是目前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客观指标:时间分配及生理反馈。心理活动的发生离不开生理基础,身心相互作用与影响,个体健康是身心合一、内外平衡的协调状态。因此,将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分配、生理指标作为心理状态监测的客观指标。通过客观指标的呈现,可直观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及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

  保护指标:教养方式及学校支持。在指标的设置时,除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有一定的预判之外,也考虑到探寻改进与解决之法。社会支持系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自家庭良好的教养方式及学校有效的支持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

  三、“动态”: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有效路径

  区域心理健康监测贯穿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班主任及导师两支主力队伍的专业优势作用,借助三大路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

  (一)路径一:起始普测,找到基点

  每学年开学初期,利用“金山区学生心理监测管理平台”对小学四年级、初中、高中起始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测,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点。2020年以来,已有20000余位学生在此平台上参加了普测。普测前,开展家长会对家长说明普测的目的与意义,取得家长的知情同意。普测时,心理教师与学校信息教师合作,在学校电脑房中开展普测,保证了操作的专业性、数据的安全性。普测后,形成年级、班级、个体三类报告,对重点学生制定“一生一案”开展分级辅导与跟踪。

  (二)路径二:过程评估,整体观心

  监测并非静态的一个点,而是时时发生在教育教学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不同时间段、不同方式的评估,建立对学生心理状态更为全面和整体的掌握与了解。心理教师精心设计每节心理课,在不同的环节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当下的“情绪、认知、行为”进行评估。对于个别到访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学生,心理教师从“情绪、认知、行为、生理、重大生活事件”等维度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

  (三)路径三:多方关注,及时预警

  除了心理教师的专业评估,班主任、导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主题活动、谈心谈话等活动中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需要进一步跟进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班级心理委员、同伴、家长发现学生发出具有潜在风险的信号,也会及时告知学校。通过多方的共同关注,及时做好潜在危机的预警。

  四、“常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重要保障

  在区域“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的引领下,借助“二个平台,四大模块”系统架构的支撑,在“区校联动,纵向贯通”工作机制的运作中,有效保障了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常态化开展。

  (一)搭建了“二个平台,四大模块”的系统架构

  充分发挥一条热线(金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24小心理热线)、一个建在局域网内的平台(金山区学生心理监测管理平台)的作用,通过测评问卷、动态预警、辅导咨询、活动管理四大模块,对学生的心理普测、个别辅导、危机预警、生物反馈等数据进行记录与管理,实现了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中职)心理状态的数据信息构成了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二)实践了“区校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

  依托“1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2分中心+60所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工作网络,形成了“潜在危机及时沟通、每周工作区校对接、每半月/每月工作上报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校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学校的工作动态、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潜在危机个案的联动与指导、预警与干预,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特殊学生的“一生一档”,实现动态更新与管理。

  区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充分考量伦理,采用“纵向贯通、分段管理”的模式进行。学生在本区完整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可以实现心理状态轨迹纵向贯通的记录。每所学校只负责本学段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仅限学校心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权限查阅平台的原始信息。

  (三)构建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生态

  2018年以来,金山教育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这一理念,突出价值引领,推动教育生态变革。聚焦育人方式变革,重视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构建“以点带全”范式,区域学校融合育人方式呈现出多元样态,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金山区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多态推进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全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我们一直在行动。(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