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北宜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当好“开路先锋” 擦亮教育名片

2024-11-0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系统历来就有求索探问的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基因。凭借多年来对基础教育持续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宜昌获批为全国首批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作为中西部基础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宜昌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样本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宜昌,探访宜昌基础教育的“上下求索”:改革改什么、如何改革,揭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宜昌路径。

  如何啃下优质均衡这块“硬骨头”

  盘活机制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

  河水从桥底缓缓流淌,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古树立在道路两旁。微风吹过,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2023年8月,宜昌一中8位优秀资深教师组成的“大咖团”来到依山傍水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五峰高中”),颇有被山水“治愈”之感。

  “大咖团”成员来自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音乐等学科,其中不乏学科名师。他们到五峰高中交流轮岗一年,承担着光荣的使命:一名教师带动一个学科组,一支队伍带动一所学校。

  “在教育局的统筹下,宜昌一中支援我们,重塑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五峰高中党总支书记刘绍华感慨地说,“大咖团”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优质教学,同时深度参与集体备课,全方位提升学校教研实力。每位教师至少结对三名五峰高中的教师,为学校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学团队。

  优质教师资源县域间不均衡、下沉乡村学校比例不高,这是一些地区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必须破除的“拦路虎”。

  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是宜昌基础教育改革着力突破的方向。2023年7月,宜昌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十百千”计划,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在乡村学校播撒优质教育的“金种子”。

  “十”,即每年选派10名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开展全日制蹲点帮扶,全方位助力乡村学校提档升级;“百”,即每年选派不少于100名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互派交流,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帮扶”;“千”,即每年选派不少于1000人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宜昌的要求很“硬核”: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不少于符合交流条件专任教师的10%,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比例要达到城区专任教师的5%,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30%。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宜昌各县市区将交流轮岗作为校长、教师聘用合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对交流轮岗的教师给予倾斜。

  交流轮岗让乡村学校得到了城区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也让乡村教师有机会到城区优质校“提质赋能”。通过优质教师的共享,宜昌缩小了城乡、校际的办学差距,城区优质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得到缓解。

  除了让教师科学流动外,宜昌还通过进一步规范招生来遏制“择校热”,将优质高中70%的招生名额分配给各地初中,明确择校不享受分配生资格,避免“内卷式”竞争。同时,严禁城区高中到区县把尖子生“一瓢水都舀干净”,防止县中“塌陷”,让全市县域高中“百花齐放”。

  如何建强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

  提升质量让课堂生动起来

  夷陵中学的一堂“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实景课”的化学课,是在生产车间上的。课堂之外,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的氯碱生产厂,厂长费信怀与学生进行实景连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氯碱生产的电解槽设备、原料提纯和产品综合利用。

  课堂内,学生听着实景中的讲解,看到教室外真实的生产场景,顿感“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变得可感可触”。

  “教学有情景”是宜昌市“生动课堂”建设的要求之一。课堂对真实情景的融入,撬动了教师从备课、教学到教研都发生质的变化。

  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学”,让课堂从“满堂灌”到“有魅力”,宜昌凝练出“生动课堂”的“四动”特征和“八有”标准,其中“四动”指的是: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而“八有”指的是:目标有“四见”(见知识、见能力、见素养、见价值)、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赋能有数字化。

  “所有的差异都是在课堂上产生的,每一节课都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初、高中课堂更应如此。”夷陵中学副校长张园园说,“只有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为引导教师准确把握“生动课堂”的内涵外延,宜昌坚持名师“打样”,组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主讲“生动课堂”示范课。同时,要求各校将“生动课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个学校书记、校长率先主讲示范课。

  “生动课堂”建设不是“雨过地皮湿”。宜昌要求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市县教研员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10节,学校书记、校长、教学副校长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8节。

  一子落而全盘活。“生动课堂”持续在全市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通过“十百千计划”交流轮岗的优秀教师,又进一步把“生动课堂”教学理念带到各个乡村校、薄弱校。宜昌中小学课堂提质升级,形成了“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生动课堂。

  在宜昌市教科院院长蒋葵林看来,教师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大潮流,既迎来了个人教学的飞跃成长,也推动了宜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

  创新内容让学生活动起来

  基础教育如何抓好人才的培养?

  宜昌教育人的回答很明确:不能让分数主导基础教育的方向,要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更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之才。

  “五育”并举,宜昌不打折扣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设置一批“五育”课程、建立一批数理素养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成立一批学校艺术社团……宜昌教育人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创新“五育”并举的载体,激活各地各校真抓实干的动能。

  宜昌的创新做法之一,是以各类赛事、活动为媒介,唱响“五育”并举的“交响曲”,既让学生勤练、常赛,也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4月22日,宜昌市举办首届校园阅读节,让学子手捧书卷、泼墨挥毫;4月27日,宜昌市“我爱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暨劳动大赛成功举办,中小学生一展劳动技能风采……

  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西陵区打造“数理文化建设月”,组织全区小学生射击比赛、中小学生网球比赛;枝江市举办学生劳动大赛,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

  “天天有一课,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笑脸。”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王书洲介绍,各类活动多、节日多、赛事多,学生脸上都挂着笑容。

  宜昌的另一创新做法是,推广研学实践教育。宜昌蕴含着丰富的研学“矿藏”:三峡工程所在地,水电文化独一无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也是屈原、昭君故里;江、城、湖、山融为一体的秀丽生态……

  如何充分挖掘?宜昌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牵头抓总,聘请30余名研究员,围绕水电、名人、红色、生态等研学内容开发了近60门研学课程,推出50余条精品线路。此外,宜昌还创设了研学实践管理系统,实现研学申报、审批、选课、评价、收费“一站式”办理。

  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校长陈华科介绍,在宜昌中小学,研学旅行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研学的评价结果计入中考总分。

  目前,宜昌成为中国旅游研究院认定的全国首批5个研学目的地标杆城市之一,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三大研学示范营地。

  “宜昌是一座具有良好改革基因的城市,教育是它一张闪亮的名片。”宜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玉华说,宜昌高标准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必将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本报记者 王阳 程墨 特约通讯员 张黎磊 王声明)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