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科学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稳妥的政策,有效引导了全国各地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改革。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引发了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城镇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加大、部分学生上学成本增加、学生寄宿低龄化、学生上学和住校不安全因素增多等问题。对这些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态度加以对待。
撤并学校要审慎,要强化程序公正,根本办法是强化程序公正,确保撤点并校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为了确保实质性参与,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听证和公示制度,让利益相关主体(如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等)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焦虑、主张、意见和建议。
不撤并的学校要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国没有实施撤并的农村学校大多是边远山区的小学或教学点。村小和教学点不仅应该建设,而且应该加强教学点复式教学和村小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我建议建立学区中心校总法人制度,实行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中心校管、统一使用”的政策;实施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定向培养制度、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和专项培训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村小和教学点进行合同化任教;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网络平台与远程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已撤并的学校要核查,要完善配套建设。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撤并学校那么简单。它涉及被撤并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重新分配、被撤并校资产的处置与使用、学生上学交通工具的配置与安排、学生食宿问题的解决,等等。
我建议各地要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布局调整后的后续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并提出预算方案,逐一加以解决;全面总结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被撤并学校资产处置与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农村校车管理、大班额控制与小班化教学、农民因布局调整新增负担的补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地方政府一把手负全责的问责机制,通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后期建设工作,推进各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