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守“生命禁区”的讲台

——记西藏仲巴县仁多乡完小校长普琼

2010-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张晨

  青藏高原海拔5000多米处有一个仁多乡,这是西藏海拔第二高的乡镇,素有“生命禁区的禁区”之称。在这里,有一名34岁的年轻小学校长,带着11名教师,为了227名藏族孩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坚守在“生命禁区”的讲台上,把“人民教师”四个大字写在圣洁的雪域高原上。

  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只有平凡与坚守,他就是西藏自治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全小学校长——普琼。

  “选择了教育就要对得起这里的孩子”

  仲巴,藏语的意思是“野牛之地”,位于西藏西南部,全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历史上,仲巴曾经因为环境恶劣、沙进人退而三迁县城。

  仁多乡位于仲巴县北部,是全县气候最恶劣的乡镇,也是距县城最远的乡——足足470公里,如遇大雪封山,从仁多乡到县城的距离则有900多公里。因此,仁多乡还有一个名字——“生命禁区的禁区”。

  “说起仁多,几乎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仲巴县教育局局长班久告诉记者。

  2003年,得知仲巴县缺少教师,在日喀则地区教育局的鼓励下,普琼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条件比较优越的康马县,来到了条件艰苦的仲巴县仁多乡。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刚从拉萨师范学校取得了藏语文专业大专学历,又在康马县萨马达乡孟扎村的一师一校教学点做了8年代课教师,刚刚转正,家庭贫困的普琼完全可以选择条件更好的地方和学校任教。但新婚不久、正怀有身孕的妻子非常支持他:“为了学生们,你去仁多的学校吧。”

  一到仁多乡完小,普琼的心凉了一截:这里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视信号,甚至电也只是晚上才供应3个小时,几间破旧的校舍,老师宿舍几乎半塌,全校只有3名代课教师……

  “乡里来新老师啦!”很快,这个消息便在仁多乡的牧民中传开了。牧民们骑着马、开着摩托车赶到学校,只为看一眼新来的老师。

  面对孩子们的笑脸、牧民兄弟的热情,普琼决定留下来:“仁多乡虽然条件艰苦,但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对得起这里的孩子。”

  这一年年底,普琼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但他竟然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妻子和孩子。不过,普琼的妻子却毫无怨言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连夜步行几十公里找回辍学的孩子

  在内地为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的时候,作为西藏一个偏远边境县,仲巴县依然在为实现“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而努力。

  “仲巴是一个纯牧业县,牧民群众思想相对保守,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辍学回家放牧的事时常发生。”来到仁多乡完小后,普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找回校园。

  2003年3月的一个晚上,普琼正在查寝,突然发现一名学生的床铺空荡荡的,孩子逃学回家了。普琼立刻向同事借了一辆摩托车,向60多公里外的学生家追去。

  由于路况差,刚离开乡所在地不远摩托车就坏了,普琼决定走路继续追。3月的高原之夜,夜黑风急,四周还不时有野兽出没。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普琼硬是一个人连夜赶到学生家中。

  见到老师突然出现在自己家,学生和家长都大吃一惊,连忙为普琼倒水。来不及喝一口水,普琼就开始认真地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先是讲法律、政策,再讲身边的事,几个小时下来,固执的学生家长终于被普琼的执著感动了,同意送孩子回学校。

  从此,这名学生学习特别认真,每次假期结束后总是第一个返回学校。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他的父母也成了仁多乡远近闻名的义务教育宣传员。

  “仁多乡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像这样一个人连夜步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山路找回逃学的孩子,露宿草原、忍冻挨饿,对普琼来说是家常便饭。”班久说。

  每次遇到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普琼就会从身边拿起一个食品包装袋作为“道具”,指着上面“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字样考家长,把不识字的家长考得一头雾水。听过普琼解释这些词的意思,恍然大悟的家长也痛快地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

  每逢学校放假,普琼都会再三叮嘱家长,保证开学时学生能按时返校;新学年开学前,普琼会拿着乡政府统计的适学儿童名单,挨家挨户上门作动员。

  仁多乡的几个村分布零散,距学校较远,每次去村里“劝学”、“保学”,一趟就要花好几天时间。几年来,为了不让乡里一个孩子辍学,普琼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期。

  “正是普琼校长这样无私的付出,控辍保学难度最大的仁多乡,才成为全县乡镇小学中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的乡镇,入学率达到了100%。”班久告诉记者,仲巴县也于200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两基”验收,这是仲巴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这几年,学生逃学的事已经很少发生了。牧民们也都知道上学重要,都愿意送孩子来学校读书了。今年学校一年级招了70多个孩子,第一次分成了两个教学班。”普琼高兴地说。

  牧区的孩子也要享受优质的教育

  当孩子们一个不少地回到了校园,怎么样让孩子“上好学”?这又成了普琼心里时常琢磨的事,“牧区的孩子也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紧缺,普琼主动接过了一个班的藏语文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他一丝不苟。

  仁多乡完小从来没有开过英语课,普琼四处奔走,找教育局、寻老师,终于请来了一名英语老师。从此,校园里响起了孩子们大声读“ABC”的声音……

  “从实际着手,用管理办学,以质量取胜”,这是普琼的办学思路。

  从2003年起,学校在各班开展“班干部轮换制”。“上课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当纪律委员;功课总是掉队的学生,就当学习委员。”普琼说,在“轮换制”的激励下,原本不守纪律的孩子,渐渐地开始自觉维持班里的秩序了;原本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有了提高。从2008年至今,仁多乡完小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几排平房,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多年来,这一直是仁多乡完小全部的教学设备。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便利,2009年,普琼从日喀则自费买回一台电脑,供全校师生使用,他兼任学校的电教员,他的家也成了仁多乡完小的电教室。

  2008年8月,仲巴县发生了6.8级的地震,仁多乡完小的孩子们无一受伤,但教室损毁严重。地震后,自治区教育厅投入了300多万元,为学校修建了新教室和宿舍、食堂。

  做227个孩子的父母

  由于地处牧区,居住分散,全校227个孩子全部需要寄宿,只有寒假才能回家。除了上课,普琼和老师们还有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给孩子当父母,吃喝拉撒睡,全都要管”。

  早饭是糌粑,午饭是荤素搭配的两个菜,晚饭是面食,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所有的菜,都要到470公里外的县城去买”。

  高原天黑得晚,每天晚饭后,普琼都组织孩子们唱民歌、跳锅庄舞,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赛,“看见孩子们笑了,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笑”。

  孩子们年纪小,晚上睡觉会蹬被子,上厕所会害怕,普琼和老师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半夜起来查看学生宿舍。“看看牛粪烧得旺不旺,帮他们掖一下被角,孩子们都睡踏实了,我们也就能睡踏实了”。

  高原气温低,冬天学生们常常被冻得手脚发麻,手握不住笔。普琼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家里困难的孩子买御寒衣物。“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怎么忍心看着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受冻呢?”

  2007年4月,二年级学生次旺久美不小心摔伤了腿,普琼立刻抱起他跑向乡卫生所,“小腿骨折了,这里治不了”。普琼又立刻到乡政府借了一辆车子,把小次旺送到县医院,并垫付了2000多元的医药费。直到孩子躺到病床上,普琼才意识到,整整一天他都是紧紧抱着小次旺的。

  “对于同事,普琼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对他们热情关心,仁多乡完小一直是全县教师队伍最稳定、最团结的学校。”班久说,作为校长和学校的资深教师,普琼家的房子是全校最简陋的房子,一家四口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破旧小屋里。直到2009年,学校校舍改造后,普琼才搬进了新宿舍。

  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使年轻的普琼患上严重的胃病和肾病。2009年5月的一天,普琼突然腹部绞痛,豆大的汗珠一下就浸湿了他的衣服,到日喀则的大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肾结石,必须马上手术治疗。

  当时,县教育局考虑到他工作以来从没因私事请过假,再加上病情严重,高原手术后必须静养,特地给普琼批了两个月的假。但不到一个月,普琼就归校了。问他原因,憨厚的他嘿嘿一笑,只有一句话:“想孩子们了。”

  普琼爱孩子,孩子们也爱普琼。没有精美的礼物,没有感人的话语,但普琼清楚地记得,当手术后回到学校时,所有的孩子都“呼啦”一下围了上来,“校长回来啦”,那纯洁的笑容就是给普琼最好的礼物。

  从一名普通代课教师到校长,从全县的先进个人到自治区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再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不变的是普琼对学生无限的爱,以及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生命禁区”的讲台上。

  【师生评说普琼】

  西藏仲巴县教育局局长班久: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普琼同志没有光辉夺目的感人事迹,但他长期扎根高原小学的教学一线,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是一名让学生喜爱、老师尊重、牧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也是所有坚守在高原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西藏教师的优秀代表。

  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中高二学生措吉:

  我在仁多乡完小上学时,家里人觉得女孩子没有必要上学,把我从学校带回去放羊。普琼校长得知后,立刻赶到几十公里外的我家,耐心地劝我的父母。他说:“女孩子即使是放羊,也得懂科学有知识。”回到学校后,普琼校长利用课余时间给我补课,很快我的成绩就赶上来了。普琼校长改变了我的人生。

  普琼校长平时非常关心学生,冬天天冷,他就自己掏钱给我们买牛粪取暖,我们都很感动。现在我在地区中学读高二,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像普琼校长那样受牧民尊重的人。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