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走基层 看落实 各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报道(5)

政府切实履责 开创职教新局

——湖南长沙统筹资源建设职教基地采访纪行

2011-04-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李伦娥

3年前,这里还是满目荒山,黄土遍布,人迹罕至。

3年后,这里已然高楼林立,鲜花盛开,人来人往。

3月28日,阳光灿烂,记者第4次来到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惊喜地发现,仅仅不到一个月,又变了:美术职业中专的咖啡吧开张了,老师们免费在里面热饭、喝茶、喝咖啡;图书馆一楼搬进来好多书;体育馆里正在做放电影的准备,从4月份开始将有计划地、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基地学生免费观看电影。

“越来越好,还会更好。”长沙职教基地管委会主任、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自豪地说。

从210人的“史上最牛宿舍”到8人间——

硬件“鸟枪换炮”

周勇是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刚进学校时,他没想到一个寝室能住那么多人,100多张高低床依次排着,住着210名学生,有人称其为“史上最牛宿舍”。但是,仅仅一年,他们就搬进了新校区,宽敞的大寝室只住8个人。

与周勇同样开心的还有校长胡冬生,此前他的学校3000多名学生只有16亩地7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不到3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现在,这几个数字一跃为100亩地40000多平方米建筑,价值1500多万元的设备,仅实习工场建筑面积就达8000多平方米。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市委、市政府对职教的高度重视,对职教的大手笔——总投入14亿多元,占地1103亩(教学用地),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8所中职和1所高职的2.3万多名学生——几乎市直所有职校搬迁至此。2010年9月27日,开工仅仅一年零九个月,基地就举行了落成典礼。

每所学校都可以说是“鸟枪换炮”,此前这9所学校,有的在拥挤的闹市区,有的在遥远的县城,有的还因城市建设被拆得面目全非。搬进统一规划、设计的基地后,每所学校都“旧貌换新颜”。

“我们原来占地只有26.3亩地,比好多农村学校都差。”坐在装修得素雅大方的教师专用咖啡吧里,美术职业中专的校长许力军开心得眉眼里都是笑。现在他的学校,仅教学区就占了50亩地。

“政府共投入14亿多元,关键是学校不用掏一分钱,全是政府埋单。”王建林说。

九校30多个专业整合成六校五大类专业——

实现资源整合

“切实履责”,当然不只是投入。早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长沙就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进入基地后又统一管理,进行了整合。

第一步是所有公用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游泳池等,建在基地中心位置,资源共享。“真的是发挥了作用,大半年了,体育馆就没空闲过。”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封纪琴告诉记者,特别是元旦、国庆等节日,各校、各专业,甚至有的班级,都要申请用体育馆,管委会办公室安排专人“排班”,轮流用。

而图书馆,则是按学习阅览所需和专业大类分知识馆和主题馆,保证每个专业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书籍资料。记者采访时,以商贸旅游职院牵头的图书馆老师们正在一车车地往里面搬书。

第二步是并校并专业,先是进来的9所学校合并为6所,其中一所是高职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全部是中职,分别是财经职校、信息技术校、电子工业学校、美术职业中专、汽车工业学校。之后专业全部重新调整,“强者留,弱者并,基地内专业绝不重复。”王建林说,5所中职,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哪些专业是其强项,所以基本不用劝,各校主动关停一些专业。

“我们的商务管理、文秘、财会、酒店管理,就都停掉了。”3月28日上午,5所中职的校长齐刷刷聚在一起,扳着指头跟记者算账,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郭正良说,学校停了4个专业,现在留下来的就两类:信息类和幼师类;财经职校校长肖建军说停掉了2个专业;电子工业学校校长李正祥说,停了旅游、办公自动化等专业。

据统计,九校由原来的30多个专业现在并为五大类:电子工业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现代服务类、艺术类,而这些正是长沙近年经济建设中试图发展的重点产业。

真正实现了校企间“零距离”接触——

工厂办到学校

基地很远,建在南郊的湖南环保科技园内,记者从市中心驱车,用了整整50分钟,里程表上显示32公里。

为何选址于此?因为此地是长株潭三市的交汇处,环保科技园近年又进驻了大量的企业,如比亚迪汽车等。决策者的设想是:企业和职校同在一个园区,零距离对接,零距离服务,深度合作,良性互动。

应该说,设想初步实现。记者几次采访,都听到校长们一再强调,职教不跟企业密切合作,死路一条。李正祥告诉记者,还在设计校舍的时候,他就在实训楼下面留下了大量的架空层,原来人家还以为是停车用的,没想到他其实是留下来做厂房的。目前一家知名的印刷集团已搬到学校,随同印刷机器一起来的,还有7名能上讲台的兼职教师和20多名工人。李正祥随手递给记者一本精美的挂历,他说,学校专门为这家印刷企业“量身定制”了50名学生,联合培养不到一年,香港总部的老板就表示,其中的20多人可以到香港工作。

而汽车工业学校和电子工业学校,因为与比亚迪“太对口”了,已多次接触,汽车职校已经确定了120人为对方的“订单生”,企业也有意向为学校专建一条生产线。“汽车生产线太大了,没法建在学校。”胡冬生说。李正祥更心细,还在搬家前就计划对接“比亚迪”,结果一进基地,就新开“汽车电子”专业,为此还专门添置了50多万元的设备。“5月份就会来要人了。”李正祥说。

因为有了大量的场地,几乎每所学校进入基地后,都搞起了自己的“小三产”:财经职校办起了模拟超市,经营者全是学生;汽车工业学校搞起了汽车美容;信息技术学校还准备办幼儿园。

的确存在人多路远费用增高等问题——

难题正在磨合中

“前景看好。”接受采访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的异口同声,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基地目前还是困难重重。

最让人头疼的是后勤。此前设计的是,基地教学用房和设施由政府“埋单”,而学生住宿和食堂靠“后勤社会化”。“社会化肯定要赚钱,而中职学生本就是家庭贫困者多,赚他们的钱,哪里还能吸引学生?”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这样反映。当然,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并作出决定,基地后勤管理由教育局采用租赁环保科技园物业来全面管理。

尽管管委会多方协调,从3月1日起,实行包餐制,学生只要每月交220元或260元,就能每餐一荤两素或两荤两素,保证学生吃饱。“但不断上涨的物价和一些后勤社会化难以理顺的机制,使得师生后勤生活这一块还是有问题。”很多校长认为,这甚至成了制约基地发展的最大瓶颈。

管理也是一大难题。多校合一,面积宽广,校区间没有围墙,生活区全部集中在一处,一个宿舍区住,一栋食堂吃饭,教学和宿舍区共12个出口,近2万多学生,稍有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酿成大事故!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也大增。管委会仅保安就请了55人,还不包括各校自己请的;还有周边的环境治理、黑网吧及各类乱摆放的摊点等。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校老师大多住在市内,这样往返学校和家里就很不方便。“我一周至少得在学校住3个晚上。”李正祥说。信息技术学校甚至还在校内装修了26套周转房,供老师们值班用。对此,老师们当然不满意,都觉得疲惫不堪。

尽管基地现在展现的场景是环境洁净美丽、管理井然有序、师生充满激情,但是上述问题依然困扰基地的发展。

“万事开头难。”王建林说,基地建设遇到的问题比预计得多,但运行效果比想象得要好,对今后的发展他充满信心。他说,基地的目标是成为长沙职教的“八大中心”——发展中心、实训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创造教育中心、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