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滢
河南省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62岁的村民杨玉娥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但她见证了孙女就读的孙都小学一年一个样:孩子能在全乡最好的计算机教室、科学专用教室里学习知识、动手实验。
曾经,“大班额”、“择校热”、农村学校资源匮乏、农村教师缺编严重……面对中国基础教育绕不过的一道道“坎”,河南压力重重。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原大地的学校、师生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校面貌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2011年春天,记者跟随教育部组织的新闻采访团,分别探访了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焦作市孟州市的6所中小学校。
“所有的孩子都要靠知识来把握命运”
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均衡纳入政府责任目标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愿意长期留下来。”当被问及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整体印象时,孟州市韩愈中学年轻靓丽的特岗教师高露笑得很甜。
高露是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届本科毕业生,家在焦作市区。从城市“娇娇女”到农村寄宿制初中语文教师,这个在旁人看来不小的变化,她却觉得挺适应的:新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便利。最让她满意的是,网速相当快,查资料、看新闻、看电视,样样行!
在学校工作了13年的英语教师姚蜜芳,则是近年来学校发展的见证者。10年前,教室里只有课桌没有椅子,上学还要自备板凳;8年前,学校没有食堂,师生常常几个人围成一圈蹲在路边吃饭;6年前,图书室、微机室等专用教室连教师也只是听说过而已……
近3年来,不但学校所有的配置一一到位,更有许多令人吃惊的新变化:前年,8个教师集体办公室建设完毕;去年,校园扩建,食堂伙房完成改造;今年,教学楼、宿舍楼进行防震加固改造,理化生实验室升级改造,所有教室装配多媒体设备。
在孟州农村,像韩愈中学一样旧貌换新颜的学校还有很多。采访中,许多老百姓认为,学校的变化是因为“政府有钱了,给教育投的钱多了”。
这样的观点可以在孟州市得到印证。孟州是焦作市最富裕的县级市,连续5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基础、有依托。可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刚刚摘掉国贫县帽子的新安县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新安,记者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440元、初中生645元,比河南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0元、45元。
新安县的校长和教师们告诉记者,和发达省份相比,多出的几十元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并不宽裕的新安县来说,则意味着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选择。选择背后,是10余年间县教育局3次缓建办公楼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是县财政对教育拨款近3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7.67%、18.25%和84.30%。
“光有投入并不够。”洛阳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杨萍直言不讳。在她看来,受财权事权分离、教师编制倒挂等多重因素制约,“基层的均衡工作非常艰难,尤其又难在制度设计层面。”
在多重困难面前,孟州和新安选择了迎难而上,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新安县县长王玉峰表示,为了保证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新安县2010年制定了《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正式将教育工作等同于经济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孟州市则将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成立了以魏超杰市长任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多次就学校布局、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师资调配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协调解决。
动起来的不仅仅是这两个县市,据河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吴长运介绍,这样的探索正在整个河南省深入展开。
是什么理由让河南人把均衡放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杨萍的理解很有代表性,也很实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升学还是打工,所有孩子都要靠知识把握命运。”
好教师到农村任教不能是一时一校的事
逐一解决师资问题
促教师队伍血脉畅通
“长期在乡村,心里不可能没有挣扎。”当被问及扎根农村教育的感受时,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小学80后校长黄银坦诚地说。
黄银家世代务农,他是家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从洛阳师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回村小任教。头几年,清贫和闭塞始终困扰着黄银。在“有了好教师,农村教育才能有将来”信念的支撑下,他坚持了下来。23岁那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被选拔为孙都小学校长,并使这所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
程远营,孟州市河阳中学原校长,2008年,接市教育局的“临危任命”,负责城区薄弱小学的改造工作。短短3年里,程远营和学校教师一起将几乎倒闭的韩愈小学办得有声有色。学校改造当年就新增了25个教学班,从周边学校成功分流出一批学生,缓解了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
在黄银和程远营身上,体现的是新安、孟州两地教师队伍补充和交流机制的效果,而这一机制的最终指向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概括起来说很容易,无非是合理增加教师编制、加大补充新教师力度、全面开展教师交流、加强教师培训四大措施。可怎样调整教师编制才能让偏远的山区学校更加合理运转、怎样补充新教师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怎样才能让城乡教师交流更具实效……每一个措施背后都有无数个细节问题。
过去,新安和孟州都曾深陷教师编制倒挂困局,但最突出的问题又各不相同。新安县山区学校多、学生少,师生比居高不下,新教师即使有也根本没往下派,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而孟州城区学生多,但学校少,无法增加更多教师,导致部分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小学一个班人数曾经高达70多人。
面对这些屡攻不下的难题,在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新安和孟州打开了思路。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新安县经过详细核定,实施了山区教师20%、深山区教师25%的附加编制。孟州市除了出台“新招聘教师一律到乡以下学校任教”的规定外,还针对城区校际师资不均现象建立了城区教师交流制度。
如今,两个县市农村校、薄弱校的教师队伍每年都能补充进新鲜的血液。新安县从2007年至今为义务教育阶段招录的368名教师,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孟州则从2010年暑期开始,把各个学校最看重的初中毕业班教师,按合理比例进行校际人事交流。
“打破教师编制困局,让教师像一池春水一样流动起来,终结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历史,使教师队伍血脉畅通、充满活力。”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高慧斌博士表示。
推进均衡的努力结出提高质量之果
从办学条件均衡向
教学实质性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国家课程,一些地区因为条件、师资等限制无法开出或中途放弃。在新安县和孟州市,这门课程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孙都小学是新安县的偏僻村小,教师年龄偏大,每人都兼着两门以上的课程。怎样才能让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开出活动课程,是个大难题。校长黄银想尽办法,因地制宜,利用校园空地,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一块儿种大蒜、种香菜,从农家人讨生活的本领中学习收获劳动的乐与趣。
课开得不错,师生都兴高采烈,但黄银不认为就可以一劳永逸:“现在,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教师很难应对并给予应有的指导,教师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升。”
位于孟州市城乡接合部缑村的河阳中学,从全校教师中选拔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校领导还经常与任课教师共同研究课程如何开展,并给予必要的课时等保障。
课程各方面的保障激发了专职教师创造的激情。没有教具,他们就带着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没有课程计划,就自己琢磨设计。2010年,该校教师庞立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鸡蛋撞地球”获得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
“高位均衡必定要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质性的转变作为支撑,更要关注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否则难以为继。”焦作市教育局局长马秀泉认为,要实现实质性的转变,必须依靠各县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目前,在新安、孟州两地一些改革力度大的乡镇,已经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速向更高一级的均衡目标迈进。“四率”:入学率、巩固率、优秀率、及格率,开始代替单一的升学率作为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委员贾修国告诉记者,从2008年至今,河南省已经拿出了2240万元用于重奖2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从今年起,河南省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快步伐,每两年表彰一次,每次表彰范围扩大到20个县(市、区)。
“最安全的房子是学校,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园,最好的职业是教师”。在两地教育人的眼中,老百姓对教育的好口碑,是肯定、也是压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