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强
5月14日下午,来自郑州9中、4中、12中等6所中学的300多名师生,在9中报告厅聆听了一场《名校的使命与文化的回归》报告。“一场报告让6所学校分享,不实行学区制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坐在听众席的9中学区学区长田保宏告诉记者。
“过去,城区学校平时老死不相往来,争夺生源时又是恶性竞争。如今,学区制将名校与弱校打造成为一个联合体,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以强带弱,共同提高。”谈到实施学区制改革后的变化,刚作完报告的郑州市普通中学学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潘山深有感触地说。
学区长管六七所学校
“过去,名校无论是请专家讲座还是弄到了一套好题,都是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学走了,学区制改革让我们成了一家人。”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市不乏有名气的中学,但与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相比,仍相距甚远。如何让薄弱学校强身健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呢?
去年7月,全国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其中关于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差距的要求和目标,坚定了郑州教育决策者推行学区制改革的信心。在外出考察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郑州市教育局于去年9月公布了市区普通中学学区制工作实施方案。
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将郑州市区的84所普通中学划分为13个学区,各学区设一名学区长,一般由省、市示范学校的校长担任,每个学区长负责管理学区内的六七所学校。学区长负责制定学区年度规划、统筹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对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等。学区内学校做到“三个共享”、“两个统一”,即场地设施共享、教师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统一管理、考核评价统一进行。
在郑州5中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两名郑州107中学的学生正在看书。“实行学区制后,5中的图书馆开始向学区内7所学校的师生开放。”郑州5中学区学区长毛德宇说,一些场地小、设备少的学校还可以借好学校的操场开运动会、上实验课,“资源共享为薄弱学校创造了条件”。
4月26日,在郑州2中的报告厅,一位从外地来郑州的教育专家正在作《如何当智慧型教师》的专题报告。2中学区6所学校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都被请来了,并被安排在中间的好位置,而2中的老师则坐在两旁。一名外校的年级长感叹道:“过去,名校无论是请专家讲座还是弄到了一套好题,都是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学走了,学区制改革让我们成了一家人。”
7中教师走上71中讲台
“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看到名校教师给学校带来的新气象,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提高。”
“用克隆技术克隆人你赞成吗?”教师问。“我赞成,比如克隆一个达·芬奇,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名画了。”学生答。“那如果克隆一个希特勒呢?”老师又问……
这是郑州7中教师仝灵君上《奇妙的克隆》这节语文课时的情景。有意思的是,教室里听讲的不是7中的学生,而是71中的学生。这是7中学区组织的“名师异校授课”活动之一。“名师生动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值得我们好好学啊!”仝老师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也让在后排听课的71中的语文老师们受益匪浅。
二砂寄宿学校是一所薄弱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区制后,郑州一中的郭苏苏老师来到这所学校“异校任教”。面对基础较差的生源和相对艰苦的条件,她与二砂的师生同吃饭、同上课,成为学生爱戴和同行喜欢的老师。
“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看到名校教师给学校带来的新气象,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提高。”一位薄弱学校的校长由衷地说。
郑州11中发挥学区长单位的作用,在学区内7所学校实行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教研活动、考试和评价以及校本培训统一安排。据学区长王中立介绍,学区定期举办骨干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下转第二版)
■采访手记
搭建提升“软实力”的平台
随着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像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都得到了改善。目前,最迫切的是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软实力”的加强。实施学区制改革为校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强校带弱校、老校帮新校、名校托管普通学校、名师异校任教等有了抓手和依托。
学区制改革将校园的围墙“推倒”了,单兵作战变成了兵团作战,因此更有利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位学区长在与记者深谈时说:“我从‘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把学区内7所学校都带好是我的责任,哪敢有一点懈怠!”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愿郑州学区制的“航母”驶得更快更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