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赵路漫是遵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去年这个时候,她还在一所普通高中读高一。她告诉记者:“普高学的是知识,职高能学到技能,所以妈妈让我转学,以后能更早更好就业。”
据遵义县职教中心主任肖长友介绍,从去年到今年,像赵路漫这样,从普高转到职高就读的学生,他们学校还有10多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家长和学生转变观念,放弃读普高、考大学,选择读职高、学技能?
记者5月底在遵义市采访时深刻地感受到,老区人对职教态度和观念的转变,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切实履行职教职责,结合当地经济转型和老百姓致富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
尝到发展职教的甜头
站在遵义县职教中心后山的工地上,肖长友对记者说:“从这个山脚,一直到那边的山脚下,县政府划拨了400多亩建设用地,并投入一亿多元用来建职教中心。”
记者顺着肖长友指的方向看过去,崭新的学生公寓与教学楼相互辉映,新建的办公楼旁是刚翻新过的实训楼和学生食堂,运动场上,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学生正在进行队列训练。
“以前的老校区只有两栋旧校舍,招生最多的年份只能招到800多人,自从2009年搬到设施设备齐全的新校区之后,短短两年,学生人数就从8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学校办学质量也迅速提升,还评上了示范性职教中心。”说到学校的变化,肖长友难掩兴奋之情。
遵义县职教中心的变化,正是缘于遵义县委、县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遵义县地处山区,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没有工业,也没有服务业,老百姓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在家务农,自然没有人愿意读职校。
然而,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贵州省提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遵义县也随之建立了两个工业园区,对城镇进行重新规划,并开始重视现代农业。
经济结构的转型,给职教带来了机遇。遵义县职教中心食用菌研究和推广很有特色,帮助当地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之路。“得知这个情况,县委书记陈志刚曾几次到职教中心食用菌研究所以及农户家考察,想要在当地大面积推广食用菌种植。”肖长友说,“正是这样的考察,让陈书记坚定了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决心。”
记者在遵义采访时发现,不仅仅是遵义县,从遵义市各区到下面各个县,两级政府都将履行职教发展职能作为助推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职教基础能力建设。
遵义市教育局职成科副科长杨成蓉列举了一系列数据:2005年以前,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发展职教的只有70万元,2006年以后,每年投入都超过1000万元;大部分区县都通过划拨土地、贷款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等形式,启动了职教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遵义县等4个区县实现了免费职业教育。
正是因为政府对职教的重视,让广大学生和家长,增强了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中职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09年达到38807人,是2005年的两倍多。
留在当地就业的学生多了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航天科工集团办的一所服务于三线军工企业的职校。去年12月底,学校看到当地发展茶叶产业,市场上对茶叶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服务人才的需求很旺盛,便主动与当地的茶叶销售企业合作,办起了茶艺师培训班。
果不其然,第一批24名学生拿到茶艺师证书之后,马上就被企业“一抢而空”,到现在,还有企业在等着培训班的第二批学生。“以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往外地送,但现在我们开始发现,当地也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学院经管系主任王贵瑜说。
是向外输送技能人才,还是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也随着整个遵义经济社会的转型而成为当地职教管理干部思考的问题。
遵义市地处山区,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孩子都想到大山外面看看,再加上以前当地企业发展不成熟、就业不稳定,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形成了输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与当地产业的渗透、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一直做得不尽如人意。不过,随着当地企业需要的增多,他们也开始做了一些转变的尝试。
先是转变职教干部的观念。从2009年开始,遵义市教育局每年投入40万元培训区县职教干部和职校校长,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西部地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比较淡薄,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陈晓灵总结道。
接下来是加强专业设置与当地支柱产业的对接。盛产茶叶的湄潭将专业的设置与当地茶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开设茶艺表演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市场的欢迎;中国酒都——仁怀结合当地白酒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白酒酿造专业,形成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遵义市职业教育输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改观,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找工作;而当地的工业园区和农村现代化,也因为有了坚实的技能人才储备,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社会用工制度迫在眉睫
像一颗宝石镶嵌在赤水河畔的仁怀市茅台镇,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酒都”。记者行走在茅台镇的大街上,一股清新的酒糟香扑鼻而来。
仁怀市职教中心主任张鹏告诉记者:“白酒产业是仁怀市的支柱产业,除了有名的茅台集团和茅台酒之外,当地上规模的白酒工厂有400多家,白酒注册商标上千个。”
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仁怀市职教中心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牌专业——白酒酿造专业。
张鹏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今年两会期间,仁怀市长娄冰主持召开招商引资会,引进白酒企业进驻仁怀市工业园区。当时,想要到仁怀办厂的北京某知名白酒企业老总担心当地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娄冰点名要张鹏前往汇报,北京来的白酒企业老总听完汇报后,又亲自跑到仁怀职教中心考察了一趟之后说,原来的担心不存在了,并当即表示今年的毕业生共400多人他全要了。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未来几年,茅台酒厂的产量要从现在的不足2万吨提高到‘十二五’末的6万吨,加上更多白酒企业入住仁怀工业园,仁怀市的白酒产业工人存在巨大的缺口。按理说,仁怀职中的招生应该是越来越火爆。”张鹏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的招生情况非常不稳定,而且这几年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问题,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很旺盛,为什么学校招不到学生呢?“关键还是社会用工制度存在问题。”张鹏一语道破玄机。一方面,好的企业如茅台集团,进人的渠道本来就很多,甚至大学毕业生也愿意来;另一方面,一般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又倾向于招收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那些白酒酿造专业的学生,反而找不到工作,进而影响了招生和发展。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还是要企业打破唯学历论,建立用工准入制度,技能人才要凭证上岗。”张鹏给出的答案,记者也从遵义众多的职业学校校长那里听到过。
■采访手记
职教与经济发展的共鸣
遵义一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转变”二字。70多年前的遵义会议带来了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重要转折;70多年后的今天,职业教育的转变,也正赋予这座经济转型中的城市新的生命力。
经济形势的转变,引起市、县政府职教观念的转变;政府观念的转变,带来了职校办学条件和质量的提升;办学模式的转变,又为当地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技能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职教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共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