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群
“虽然依依不舍,但我们必须离开,因为京郊农村有需要我们的百姓。”在首都医科大学6月30日举行的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毕业典礼上,来自燕京医学院的毕业生郭赛说。据悉,这71名为北京市山区半山区定向培养的首批毕业生,将奔赴京郊怀柔、房山等6个远郊区县乡镇医疗机构工作。
农村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首都医科大学对农村医学人才匮乏的现状、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等一直进行着探索。学校秉承“顶天立地”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为京郊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学校以“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载体,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学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一批合格医生活跃在京郊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
农村医疗缺人才
调研找出好办法
“我们经常说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缺乏,但缺什么样的人?缺口究竟多大?”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线福华说,“通过大规模调研,我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逐步确定了京郊山区、平原农村医疗人才两层三类培养体系以及培养方案。”
2006年,为切实做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保质保量地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在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吕兆丰和副校长线福华为总负责人的调研团,于当年8月底,组织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368名师生,分10个团,历时两周,深入怀柔、密云、顺义等10个远郊区县167个乡镇的163个卫生院实地调研,接触医疗卫生人员1.2万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11206份。
“这里看病不难也不贵,就是看不好病。”调研中,远郊区县乡镇卫生院一名医生无意间说的一句话,刺痛了调研人员的心。通过调研发现,京郊很多乡镇卫生院是二、三层楼房,卫生条件不错,可是看病的人不多,很多医疗器械用丝绒布罩着,从来就没有人用过。
根据调研组采集到的基本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逐步勾勒出农村医生类人才的基本需求和培养模式,提出5年内,该类人才应以大学专科为主。
为此,学校确定了全新的招生就业模式,也就是“两层三类”。线福华解释说,“两层”即五年制定向本科和三年制定向专科,“三类”是在两层的基础上,专科层次又分为面向平原地区乡镇和面向山区半山区乡镇两类。
“定向班学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入学时与卫生局、学校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到相应岗位就业,而且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的学费由市财政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线福华说。
除了下得去、用得好,首都医科大学还充分考虑让医疗人才留得住,保证他们后续充电。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平台,由基地医院支撑农村医疗卫生人才毕业后继续教育任务,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内容更贴近农村
区县医院作实习基地
2009级山区定向班学生周静是密云县山岭镇李子峪村人。“我是第一志愿报的这个专业,爸妈特别支持。班里也有同学放弃本科来读这个专业。”周静笑着说,“这个专业圆了许多人的医学梦。”
燕京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硕告诉记者,山区半山区定向班招收怀柔、平谷等远郊区县农村户籍学生,高考录取分数低于同专业学生几十分。由于没有就业压力,如何确保教育质量面临挑战。
为了保证这些定向班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上贴近未来的岗位需求,学校根据调研论证培养方案。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田向春告诉记者:“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数量增加,这部分病人康复阶段在家进行既方便,又省去了高额的费用。为此,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
调研人员发现,乡镇医院中成药占了大多数。郊区百姓对中医很有感情,而很多中草药山上都能采到。田向春说:“这批学生培养层次虽是专科,但他们在中医方面上的课程比本科生还多。”此外,针对农村护理人员配备不全的特点,定向班比其他临床专业增加了注射、输液、理疗、药房等多种常用技能培训的课时。
为使医学人才培养更贴近农村,学校选择京东、京西、京南、京北区县综合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建立了密云县医院、大兴区医院等多所区县医院组成的人才培养辐射基地群,同时带动了基地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线福华说:“区县二级医院是区域医疗中心,接收乡镇医疗单位转诊病人,选择这一级的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能让学生对农村基层的医疗工作和疾病谱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为把基地医院建设成合格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学校采取退休老教师支教的方式,对师资进行系统培训,在基地医院建立完善的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临床支教团团长孙屏今年已经70岁了,仍然乐此不疲。
老教授们对培训教师要求非常严格,几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基地医院之间,平均每年支教1200余人次,已经在区县二级医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以及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
肩负使命心怀感恩
盼为家乡父老服务
吴玉清是燕京医学院山区定向班辅导员,每年都会通过主题团日等特色活动,激励学生学好本领,为家乡服务。每届新生入校后,高年级学生都会将珍藏的“来自山区、服务山区”横幅转交给下一届保存,从2008年到2010年,已经有240名山区班学生在条幅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也许是肩负使命,也许是心怀感恩,仅一年,期末考试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平均分反超相同师资其他班学生十几分,勤劳朴实的他们总能在各种竞赛中争占鳌头。
此外,学院还要求每名学生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感受工作环境。同是2009级山区定向班的刘浩,家住延庆刘斌堡山西沟,工作单位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第一次去医院,院长就热情接待了我。院长对我寄予厚望,让我觉得家乡真的很需要我。”
据统计,首都医科大学两层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共招生995人,培养出的344名农村医学人才,已经开始进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主力军。“除了日常给乡亲们看病,我还要定期到村民家给孩子注射疫苗,下了班也可以给乡亲们讲一些保健常识。”周静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向往。
惠及京郊农村的创新之举
农村留不住合格的医疗人才,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对此,记者在京郊农村采访时,有着明显的感受。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医疗机构的条件相对较差,在农村工作影响事业的发展,因而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正是因为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首都医科大学在北京市卫生部门的支持下,推出京郊山区半山区农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举措。
这一举措深得京郊农村医疗机构和农民的欢迎,也受到京郊农村学生的认可。因为,定向学生不仅降分录取,而且学习期间完全免费。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将来还有在职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真正解除了他们的顾虑。
这项着眼于为京郊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人才的创新之举,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