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是个星期二,又逢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的“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学校所有班级和课堂全都“敞开”大门,欢迎家长们坐进自己孩子上课的教室,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除了这项制度,建功中学的其他减负工作也都是制度化的:校园网定期公布课程表、作息时间表,通过“周课表实施情况登记表”和每学期的问卷调查,接受家长监督评估。
建功中学并非“孤军作战”。减负,是浙江全省从去年8月以来打响的一个大战役。日前,记者随教育部新闻办组织的采访团在浙江看到,各地各学校都在由内到外地尽力、聚力、借力,形成合力,真心实意为学生减负。
来真格的真抓真减
检查组进行减负集中检查
前不久,绍兴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进入了终评程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有几位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评委那里得了零分。被否决的原因,是他们搞有偿家教。”市教育局局长陈国阳说,“教师评高级、评先进时,都要首先向社会公示,搞有偿家教是有报必查,一票否决。”
有偿家教,已被视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一只“黑手”。对其严格治理,是浙江推进减负进程中的一项内容。2010年8月末,浙江掀起了一场减负“风暴”:省教育厅印发通知,提出了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的“六个严格”。
同时,浙江要求建立“六项制度”,健全减负的工作机制,意在以有力的保障措施形成长效的减负机制。“六项制度”包括: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和家校联动制度。
全省上下联动,加强宣传,营造声势,强化督查,严抓落实。温州市分别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出3封倡议信,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社会的支持,广泛参与监督。在杭州,168名特级教师与党员教师一起,率先郑重签下了“不做有偿家教”承诺书。绍兴市提出,恪守各门课程开齐开足、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这“三条底线”。义乌市则把减负工作与年度考核等结合起来,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真心减负,就得来真格的。去年新学期开学,浙江省教育厅7位厅领导带队分赴全省11个设区市,着重检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落实情况。今春,省教育厅又组织了11个检查组进行减负集中检查。以这样的“阵势”对一项工作进行督查,“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一位省教育厅干部说。而在该省各地,专门的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纷纷设立,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真抓、真查、真减的决心。”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杨希平说。
精简课时集体“裁军”
全省范围内调整教学内容
6月中旬,中考刚刚结束。参加了当地中考命题的宁波市北仑区科学课教研员刘信态告诉记者,当地今年早些时候颁布的中考考纲,已经把减负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考试命题时,都严格按照考纲范围操作,绝不能跨越删掉的“红线”内容。他所说的减负要求,是指全省范围内的调整教学内容。对这一集体“裁军”的效果,刘信态十分肯定。
据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总体推动了全省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中教师反映,目前学科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要求也过高。尤其是科学课,很多教师都觉得课时不够,规定的内容上不完。
去年新学期,省教育厅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于11月发文,确定对全省初中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如语文,将一些课文调整为略读内容,对有的课文不作教学要求;数学、英语学科的部分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或不作教学要求,等等。最终,他们对初中6门课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后,有超过270个课时的内容不再作教学要求或调整为选教内容。其中,华师大版《科学》有近1/5的课时得到调整,浙教版《科学》调整的内容也超过1/10。
“一直以来,为了教学的‘万无一失’,教师对所有知识点都会‘死抠’,生怕学生考试时有闪失。这样,假如教材上的要求是个点,到了下面就要被打成洞,难免要加重学生负担。”教育厅一位有关人士说。
宁波市东海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王国锋告诉记者:“内容精简后,给了教师变革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同样一课内容,可以这样教,也可以换个方式教。”
华东师大版的《科学》调整后,一学期减掉了60多课时。过去“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安排课时,教师们在课堂上必须紧赶慢赶才能讲完。精简课时后有了时间,减掉的那部分知识,虽然少了考试压力,可并没有被忽略,而是通过拓展补上了,比如在学习“土壤”时,教师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地方课程或体育活动上;学习“小孔成像”,阳光好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观察和实验……这种探究和拓展,既增加了趣味,学生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
集体“裁军”还体现在各地统一步调的务实减负上。以绍兴市的做法为例:一是减少考试次数。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定,小学只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初中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二是减少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总量,规定中小学早上到校的最早时间为初中7:50,小学8:20;中午保证学生至少有1.5小时的自主活动时间;傍晚静校的最晚时间,初中为17:00(夏季为17:30),小学相应提前半小时。取消初三周六上午半天的补课,并率先统一取消高一、高二一些节假日的补课。三是减少中考科目课时。做到统一课程标准,统一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内容。
减加并行博弈未止
让学生在减负基础上快乐成长
“一直听别人说初三很累,可我非常幸运,一路走过来并没感觉到。”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三毕业生孟余婕,因为喜欢设计进了特色班,因为出色被推荐免试上高中,所以她很“潇洒”地度过了这个时段。
现在的校园生活累不累?爽朗的初一学生吴佩文回答记者:“我们在学校中午有半小时午休,你必须休息,不准干别的。课间休息,不出去都要被老师‘轰’到外面去活动!”
保持合理负担,让学生感到读书、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并因而保持持续的后劲,就是教育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轻负担的功夫,也体现在“加”的艺术上。
走进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童话意境般的“阳光城动漫农庄”里,在农庄花卉区、农具展览馆、蔬菜瓜果种植区、家禽饲养区、蔬菜大棚区里活动的小学生们,个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阳光。很难想象,这所诞生仅7年的城郊接合部学校,曾因交通不便、生源不优、师资不够等原因面临困境,现在却因打造“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儿童动漫创意等一系列活力课程而远近闻名。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介绍,该市中小学以加强学生社团活动为基础,全面开展了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并逐步形成以“全员参与、多项选择、区校联动、教体结合、资源开放”等为特色的课外文体活动体系。这一经验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亮相。
宁波象山县中小学开展的“成长俱乐部”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家长建议、教师筛选,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选自己喜欢选的,学自己喜欢学的”。而活动时间是从课内“挤”出来的,以课内带课外,给学生留出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使学生在减负的同时真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绍兴市建功中学校长周如健坚持在减的同时做好“加法”,提高增效的内动力。他引导大家聚焦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引领下,轻松应对教学难点,让教师在轻负高质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上有新的增长点。同时,学校通过多种社团和比赛活动,使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快乐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韩平告诉记者,几个月来,浙江各地的减负努力已初见成果,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横亘眼前:
——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业负担过重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性,担心减负会吃亏,有的还在变着法子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教师的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导致初中英语、数学、科学,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有超规定课时现象;由于有些学校场所、设施、设备及技能科师资短缺等原因,如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仍存在无法开足现象。
——减负后,特别是初中晚自修停止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并想方设法找教师为孩子补课。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难以有效取证,目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和处理教师有偿家教过程中,觉得比较棘手。
——减负后,校外培训机构异常火爆。而这些机构有教育部门审批的、有工商部门审批的、有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还有民政部门审批的或共青团部门审批的,质量有高有低。有些校外培训机构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刘希平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减负无疑是一场博弈。要把这个老大难问题、这个教育的顽症解决得好些再好些,“至为重要的是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一起坚持下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