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南岳阳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授课教师来自一线,缺什么补什么——

“这样的培训容易学很管用”

走基层 看落实 各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报道(30)

2011-07-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李伦娥

“发一个通知,招一批学员,请几个老师,讲几堂大课,钱花了,理论也很好,就是回去不知怎么搞。”这个顺口溜,是许多地方教师培训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湖南岳阳,这样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从2009年起,这里尝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基地面向中小学招标,培训教师全部来自一线,培训内容由被培训者自己“点单”。

“这样的培训,容易学,很管用。”参加过第一期培训的岳阳县一中青年英语教师谢春玲这样评价。

  新形势下怎样开展教师培训

在教师培训上,岳阳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但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课改全面实施后,岳阳的师训工作者却很迷茫:原有的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大多被撤并,教师培训要在哪里进行?原有的培训教师对新课改了解多少?

与此同时,接受培训的教师也很迷茫:专家在台上讲理论,云里雾里的,自己调了课,费时用心,却听得不明不白,花钱受累没效果。“如果不是为了拿证,根本不会去。”一名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教师们不想培训,但实际情况是必须培训:2007年,市里对市直、平江、临湘的12000多名教师,分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业务理论考试,中小学不及格的教师都占10%左右,尤其是初中英语,初高中的计算机、音乐、体育等学科相对较差。

“培训是必须的。”岳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志明说,问题是如何培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当时的分管副局长王建平组织一班人进行调研。没有基地,新建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要花几千万,不可能;没有师资,还是像以前那样到高校或外地学校请专家,效果也不一定好。

“自己来吧,缺什么补什么。”经过反复研讨,两份文件在2010年1月正式出台,内容就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师训模式。

  培训基地都建在中小学校

到岳阳县一中采访时,高中英语项目负责人余荣霞老师,已调好课在等着记者。“去年10月9日到13日,来自全市34所高中的38名英语教师,在我们这个基地进行了全封闭的培训,学员们观摩讨论了12堂示范课,还听了郝乐心等6名教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余荣霞边放视频边介绍。

余荣霞说,培训内容事先反复征求了教师的意见,几个回合后,最后确定为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为此组织培训团队上了8节课,还请外校的一个“培训者”和一个外教上了两节课,每个年级每种课型都有所涉及。岳阳县一中校长李有根告诉记者,得知市里要挑选基地学校,他第一个报名,经历几轮考察和竞争,学校顺利被确定为高中英语和高中物理的培训基地。

“我们通过QQ群和纸质问卷,搞了6次调研后才最后确定培训内容。”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副校长吴波说,她所在的学校是小学数学培训基地,去年6月12个县市区的31名骨干教师,在这所学校进行了6天40个学时的培训。

“这样的基地我们第一批搞了20个。”始终陪同我们采访的王建平介绍说,基地的选择很重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把手重视、校本教研做得好、相应学科中有优秀教师。他说,计划全市最后建50个基地学校。目前,第一批“培训者”有122人,是从652个报名者中选出来的,90%以上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去年,全市20个基地进行了24个项目1200多人的培训。

“需求问题化,问题专业化,专题课程化”,多年从事教研工作的岳阳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金华这样形容各基地的培训内容。他说,分层定位,分类分科分岗,这样的培训非常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王建平评价道。

新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

新模式的优点很多,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培训者”,也就是“种子教师”的质量?“种子教师”都来自一线,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需要培训。“给人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半桶水。”岳阳楼区五里中学教师吴石英说。记者采访时,她正与来自全市的60名教师,在湖南民族职院的“英语培训班”学习。吴石英和其他59名教师参加的这个班,就是“培训者的培训”,市教育局为此拨专款100万元,是专门引进的一个“中英合作”培训项目,教师全是英国专业培训机构派来的,相当专业和敬业。这些受训者,将来就是市县的“种子”。但目前全市也只办有这样一个“种子”培训班,其他学科的“种子”哪里来?

二是保障机制能否形成?主要是经费问题,尽管有文件明文规定,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由财政预算用于教师培训,但很多县(市)区没有到位。市教师工作科就去年的市级培训算了一笔账,结果是市本级的教师培训经费60%用在了各县(市)参培教师的吃住上。还有,教师的工学矛盾也是个问题,被培训者多是青年骨干教师,离岗一周甚至两三周,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三是“头疼医头”的办法能走多久?因为太注重可操作性,培训出的教师是否最后都只是些“熟练工”?有的学科,如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因为是比较新的学科,再加上有的学校根本就没开,所以全市加起来,也难凑成一个班,这些学科,培训怎么搞?还有,这种培训方式以县为单位组织,难度相当大,“基地”和“种子”都难遴选。

问题客观存在。但毕竟,短期看,岳阳摸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教师培训新路子。用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副厅长葛建中的话来说就是:“你站在讲台上告诉他,和站在课堂上让他看,这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记者手记

创新教师培训的可贵尝试

教师培训是个老话题,各地都很重视这项工作。仅在岳阳,从2005年到2009年,全市就有近5万名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参训率几乎百分之百。这还只是一个轮回。记者认识的长沙一个青年教师,参加工作10年,至少有8个暑假参加了培训,其中一次还远到广西。“年年训,年年没进步。”这名教师自嘲说。

正如这名教师所说的,教师培训如果不创新,效果就要打折扣。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岳阳采访。深入了解后,记者被这里创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吸引,眼睛一亮。

其实,岳阳的教师们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岳阳的教育决策者也发现了“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如何解决?岳阳教育人反复调研,多方论证,在实践中摸索出这样一个“基地设在一线,教师培训教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不一定最优,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但毕竟效果初显。可以说,岳阳教师培训的新办法,是被逼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岳阳教育人的尝试很可贵,是以实际行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