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地方政府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加快农村中小学校撤并步伐,山区村民则希望子女能在家门口上学。记者深入浙江省缙云县进行调查采访——

一所山区初中的撤留之辩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调查篇

2011-08-0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编者的话

今天本报报道的记者新闻调查,是近年来全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之一,读后发人深省。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规划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不仅是政府行政决策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现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中小学校撤并是一项很敏感的公共决策,涉及和影响多方面利益,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农民之间,引发了诸多观念、认识、感情、利益等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推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农村学校是农民最为关注的公共利益,农村中小学撤并考验着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更考验着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水平。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看似一个工作规划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和认识问题,体现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提高到以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审慎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解决一些地方过快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小学大班额、超大规模学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规律,提高对这些问题的思想认识。为此,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敬请读者关注。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镇。群山绵延、涧谷幽深,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大洋镇成了当地人眼中的“小西藏”。可是自7月9日以来,一纸看似简单的“学校撤并令”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过去一个月里,为了让孩子能就近入学,数千村民屡次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意见,以阻止全镇现存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洋学校初中部被撤并。7月13日,一篇反映大洋镇村民为阻止学校撤并而下跪的网帖,迅速引发了社会热议。

在这个人口只有1.6万、远离都市喧嚣的偏远山区小镇,一所学校的撤并,为何招致如此大的反应? 记者深入浙江省缙云县进行了调查。

就学路上的安全之辩

这场撤并风波最初始于7月8日。

就在这一天,缙云县召开2011年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会议。会议宣布,为进一步优化全县教育布局,今年缙云县将全面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16所中小学。拥有1123名学生、九年一贯制的大洋学校初中部(有学生477名)就在被撤并名单之列。

按照缙云县的规划,大洋学校初中部、大源学校初中部、双溪口初中将被撤并到距县城9公里的舒洪镇盘溪中学。从大洋镇到舒洪镇的交通,是靠唯一一条30公里盘山公路连接。

而正是这30公里山路,成了当地政府与村民争论的一个焦点。

学校撤并后,学生们平时在校寄宿,周末回家。学校撤并遭到村民质疑后,为了解决学生们周末往返山高路远问题,缙云县表示,“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县客运班车实行统一调配,增加客运班次”。

然而,村民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增加运力的问题。地处大山深处的大洋镇,即便在夏季,气温都会比县城低4至5摄氏度。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由于山里经常下雪,道路结冰期往往长达一两个月。“只要道路结冰,汽车就根本无法通行。几十公里山路,大人进出都要提心吊胆拄着拐杖,更别说十二三岁的小孩了。”前村村民王勇苏说,“每年春节前,由于担心大雪封山,村里在外打工的人都会提前一两个月赶回家,否则,他们就得步行30公里山路才能回村。”

下山上学的30公里山路究竟有没有村民们所说的那样艰险?家住榧树后村、已在舒洪镇盘溪中学读了两年高中的一名女生王晓(化名)说:“冬天上学和周末回家是最苦的,只要山上下点雪或者飘点雨,有接近20公里的山路都会结冰,每到这样的时候,客车只能把我们送到距离大洋镇还有15公里的地方,然后剩下的路就得靠我们步行。而走到家,一般天色都很晚了。因为担心我的安全,所以冬季,一到周末学校放假,我爸爸妈妈就会下山来接我。有时周末回来后,因大雪封山,我一两个星期都没办法回学校上课。”

即便不存在冬季因雪封山问题,路窄弯急的30公里山路,也让村民们忧心忡忡。这条路不仅宽度只有三四米,而且全线基本都是急上急下的弯道。在去往大洋镇的当天,记者询问县城出租车司机前往大洋镇的费用,司机们不仅开出100至120元的价格,而且还不断抱怨“路十分不好走,弯多坡多,既费油又不安全”。

“其实,大洋学校如果撤并到盘溪中学,大洋镇下面行政村的老百姓将更加可怜!”距离大洋镇15公里的木栗村村民王坚娥说,“木栗、南溪的学生上学就不是30公里,而是要走近百里山路了!”

对于村民们所担心的路途安全问题,缙云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虽然30公里山路十分艰险,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过往车辆都会自觉低速行驶,事故发生率反而是全县最低的一条路!”

“事故发生率低并不代表就不会发生事故。一辆中巴车里少说也有20名学生,更何况这条路上的客车常常是超载的。一旦出事,后果就不堪设想。”有村民说,“我可不想一到周末就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

除此之外,村民们还普遍认为如果孩子下山就读,家庭会增加经济支出。大洋镇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基本靠种植茭白。一亩茭白的收益,据61岁的前村村民杨德中介绍,“在年景好的时候,毛收入也只有六七千元。”而根据当地政府相关人士的说法,一亩茭白的收益则“普遍在1万元左右”。

记者通过对大洋镇前村、后村、榧树后村等几个村的走访发现,大部分村民房屋仍然是上世纪中期建造的石房,甚至大多数家庭的家用电器只是手电筒、电视机和电饭煲。前村村民杨巧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大洋学校撤并,有孩子上学的每户人家每月的开支至少要多增加400元至500元,其中,交通费大约70元,生活费若以每天10元计算,每月至少得200元,加上父母下山陪读的月房租大约200元。而“我们每户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这样的支出对于我们山区老百姓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新旧学校的质量之辩

除了交通安全及经济压力,双方产生分歧的另一个焦点是:村民们认为,大洋学校初中部教学质量较好,而盘溪中学则相对一般,把一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并入一所质量一般的学校,没有道理。

村民潘丽(应本人要求化名)说:“如果大洋学校是因为办学质量差被撤,我们没有意见;如果是把学校并入优质学校,我们也无话可说。但偏偏是把教学质量好的大洋学校并入教学质量差的盘溪中学,我们怎么也想不通。”走访中,村民们普遍表示,如果把镇里的大洋学校并入缙云县实验中学或者壶镇中学(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就算路途再远、经济负担再重,“大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可问题是,不仅对孩子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还要给我们这些原本经济状况不好的农村家庭额外增加负担!”

当地政府给大洋镇学生安排的这所“新”学校,村民们究竟为何不买账?采访中,当记者提及舒洪镇盘溪中学,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讲述关于盘溪中学的各种往事。

榧树后村村民金女士说:“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在盘溪中学毕业的,每到周末我去学校接孩子时,两个孩子老是跟我抱怨因为宿舍里没有卫生间,晚上上厕所很不方便,尤其冬天晚上经常憋尿。不仅如此,每间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住的学生少则六七个,多则十几个。孩子说,只要同寝室的几个同学都在,经常转都转不开。”

记者在暗访盘溪中学时,一队建筑工人正在紧张地将原有的青年教师公寓改造成学生宿舍。在靠近教学楼的一栋3层学生宿舍楼,记者看到,室内面积8至15平方米不等的宿舍内,每间摆放着6至12张床。根据室内摆设的床位计算,这栋高3层的学生宿舍楼总容量约为380人,整栋楼内记者没有发现公共卫生间。在这栋宿舍楼的一侧平房内,设有一处面积六七十平方米的学生浴室。在浴室的告示牌上写着:3.5元/次。每间教室内的最主要教学设备,除了黑板外,还摆放着一台电视机。

在大洋学校记者看到,学校白墙红瓦的4栋主要建筑,看上去比较新,1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内一般安排8个床位,每间宿舍内都有独立卫生间。教学楼的每间教室里都分别装有一台大屏幕的背投电视。学校去年刚投入使用的一栋教师公寓,可基本满足学校教师住宿。

“我们大洋学校是2004年新建的,房子都是新的,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他们住宿、办公的条件都比现在的盘溪中学要好得多!”村民们说。

“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本来就难管,如果远离父母的视线,不知会干出什么事来。”后村86岁的王银香老人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记者说:“现在家家户户的孩子少,大人都把他们当作宝贝,害怕出什么问题。孩子们在近点的地方上学该多好啊!”

在山高路远、1.6万人口的大洋镇,要撤并一所目前有着477名学生的初中,地方政府事先是否调查过民意?面对县政府的新一轮教育布局“安排”,老百姓究竟在担心什么?

在缙云县教育局提供的一份“入户调查”表中,关于“村民为何不愿让大洋学校初中部并入盘溪中学”这个问题,大部分村民都写着:“学风校风不好”。对此,缙云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其实,家长们的感觉只是一种错觉,他们毕竟很少直接前往学校进行深入了解。”

在盘溪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对该校学风校风的评价,是“差不多,还行吧”。县教育局也承认,盘溪中学初中教育质量确实存在提升的空间。在缙云县教育网上,有一份落款为“缙云县教育局”的《关于缙云县大洋镇教育布局调整相关情况的说明》,其中一节即为“关于盘溪初中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说明》中说:“为进一步提高盘溪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消除家长顾虑,我县……争取在最短时间里把盘溪初中建成全县最好的初中之一。”

缙云县政府部门对大洋镇的教学质量则另有看法。该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其实,按照中考升学率统计,2009年,大洋学校考入重点高中5个,盘溪中学2个;2010年两校都是考上7个;今年盘溪中学最终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是10个,大洋学校是6个(如果按考分两校均为5个,但按照考生均分统计后额外分配给学校的指标,盘溪中学为5个,大洋学校为1个),因此,按照升学率看,两校水平不分上下。”

据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大洋学校目前存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的问题。该校现有在岗教师71名,大多数非本镇人,而大洋镇地处深山,这些外地教师并不安心长期留在大洋镇,甚至许多接近30岁的女教师至今还没有嫁出去!但是,“舒洪镇离县城只有9公里,而且交通便利,对这些年轻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该负责人说,“县里有政策,新教师必须在乡镇从教至少3年,然后业绩优秀者,才能申请调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洋学校的教学质量。”

王宗周是大洋学校的退休教师,有40多年的从教经历。据他介绍,全校现有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总数的70%,这些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平时工作热情比较高,教研氛围一直比较浓。近年来,大洋学校教师队伍每年的流动人数都有十几名。但是,由于学校教研气氛浓厚,使得学校教学质量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我们这里虽然很穷,但是多少年来老百姓对于兴办教育可以说宁可勒紧裤带,也要倾其所有支持当地教育发展。大洋学校应该是全镇目前最好、最漂亮的建筑。”前村一位潘姓村民指着已被政府下了最后“撤并令”的大洋学校说,“当时,为了给学校让地,村里人不仅把50多亩良田无偿献给了学校,而且全村人一共掘了30多穴祖坟。车站老职工王旺北1998年去世。就在他下葬的那一年,县里决定新建大洋学校,王旺北的墓地必须搬迁。亲属起初想不通,认为尸骨未寒,尸肉未腐,没有办法迁坟。后来经过大家劝说,王家想到建学校是对子孙后代有益的大事。于是,他们一家人强忍着悲痛,愣是请人把王旺北还没有腐烂的尸身分成几块,迁到其他地方再重新下葬……”

山区学校的撤留之辩

7月31日,就在记者采访离开大洋镇时,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几位村民交给记者一份签了名的“意见书”。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保住大洋学校。

大洋学校究竟能否按照村民的意愿保留下来?对此,缙云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我们的撤并原则不是单纯地依据学校的规模大小,而是依据学校的发展趋势和人口变化情况。在大洋镇的1.6万人口中,现在出外打工的人口超过9000人。这些人今后不用政府动员,自己都会主动把孩子转到山外教育质量好的地方去接受教育。所以,从长远看,这所学校撤并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让这所学校像目前这样死撑几年耽误孩子的未来,还不如提早撤并……如果村民意见太大,撤不了,我们最后可能就按村民意愿,把不愿意下山就读的部分孩子继续留在大洋,并在大洋学校设一个教学点……”

“我们的青壮年基本都是就近在城市里打短工,一般都是农忙返乡、农闲打工,孩子们基本都是留在村子里,真正全家出外打工的,很少。好端端的一所学校为什么县政府一定要撤并?”村民们对此并不理解。

据王宗周介绍,大洋学校初中部近几年的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在500人左右。

根据缙云县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中这样描述:缙云“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对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现代化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缙云县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被缙云县政府部门定义为“教育空间严重不足”的大洋学校初中部,被列入今年的撤并名单。大洋学校小学部大部分班级人数超过60人,初中部每班则多达54人,而浙江省对小学每班人数的要求是不超过45人,对初中的要求是每班不超过50人。“如果该校初中部能顺利撤并,将为小学标准班腾出空间,同时将把剩余校舍改建为一所省二级标准的公办幼儿园。”该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但是,村民们并不认同县委、县政府的说法。在记者走访学校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几个行政村时,不少村民质疑,大洋学校内还有大片空地,“既然说学校拥挤,那么在现有空地上盖楼完全是可以的!如果学校现有土地不够,我们村民的土地依然可以无偿捐给学校!”对此,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长远来看,初中部肯定是要撤的。现在盖楼,没几年就闲置下来了,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先搁置这所学校的撤并,我相信几年之后当撤并效果显现后,家长们会后悔的。但这样的代价就是耽误了几届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仍然希望能在今年完成撤并。因为我们的目标与老百姓让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的想法是一致的!”

既然老百姓并不赞同撤并家门口这所有着3个年级、9个班的大洋学校初中部,那么缙云县为何还要撤并呢?

在今年1月正式公布的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浙江省提出要“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而在缙云县的政府公开资料中,对于为何把大洋学校、双溪口初中等多所初中学校撤并到舒洪镇盘溪中学有着这样的描述:“舒洪镇是缙云县的市级中心镇,是大洋、大源、双溪口等周边山区乡镇农民异地转移的主要安置地……”

“大洋学校初中部撤到舒洪镇,对促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可以说也是一大促进。”据该县分管教育的县领导说,目前缙云县下辖8乡8镇2个农管处,而距县城9公里的舒洪镇,不仅正好是溶江乡、双溪口乡、大源镇和大洋镇、胡源乡两个不同方向2镇3乡的交汇点,而且也是全县最大的农民异地转移安置住宅小区所在地,规划安置移民1010户,工程总投资达2.94亿元,目前首期工程1300多套住宅已经开工建设。按照缙云县“十二五”规划,“缙云县力图能实现撤县建市”,而舒洪镇的总人口也将由目前的4万人增加到8万人。不仅如此,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舒洪镇将要发展成为全县来料加工业的一个中心,以此来吸收更多山里农民下山脱贫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溶江乡、双溪口乡、大源镇和大洋镇、胡源乡等5个山区乡镇目前总人口约为6万人。如果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的教育布局调整步伐,经过此次调整,这5个山区乡镇除了每一个镇区平均保留1所小学外,初中将撤至距县城10多分钟车程的舒洪镇。

如果最终大洋镇的孩子们因学校撤并而不得不下山到舒洪镇读书,出于对盘溪中学的“不放心”,大洋镇不少家长表示会选择陪读。

下山陪读的成本究竟多大?章村乡村民章彩芬带着两个孩子在盘溪中学旁边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据她介绍,每月母子三人的花费在600元左右。章彩芬每天会去工厂领些手织袋进行手工编制,每天有15元至30元的收入,同时丈夫在县城里有些活干,算下来章彩芬一家每个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

然而,对于依托小农生产的大洋镇村民来说,即便不下山,全年的收入也在1万元至2万元之间,而一户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通常只有夫妻两人,不仅要承担农耕农忙,还要承担养老的责任,一旦其中一人随孩子下山陪读,“仅凭一人很难做完这么多事。”村民王景奎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缙云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浙江省在1999年开始评选本省教育强县,而缙云县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所以一直拖到2008年才最终被评上。尽管如此,当时浙江省仍然给缙云县提出了“学校布局‘太小、太散、太乱’”的意见。而浙江省大部分县(市、区)其实早在2008年前就已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与全省其他县市的教育布局调整步伐相比,我们缙云县已经落伍了!”

此后,作为浙西南大山区的缙云县的教育布局调整开始提速。2011年,该县筹措资金3.8亿元,建设缙云中学仙都分校、实验中学新碧分校、湖川初中等,其中缙云中学仙都分校将于今年9月1日建成使用。“这些学校建成后,才为全县中小学的教育布局调整腾出了空间。”缙云县分管教育的县领导说。

而根据缙云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小学和初中目前的全省校均规模分别是836人和958人。而目前缙云县的小学平均在校生人数为487人,初中917人,此次要撤并到盘溪中学的大洋学校初中部只有477名学生,其中本县户籍的学生只有348人(其他的均为附近县的学生),大源中学只有308人,双溪口中学为130人。

今年7月8日举行的缙云县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会提出,撤校是为了“实现办学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均衡化,提高缙云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据缙云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这一轮布局调整后,总人口45万的缙云县小学为44所,农村教学点4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在校寄宿率超过90%;普通高中3所,其中2所在县城,1所在壶镇;初中9所,其中城区有3所,有10多万人口、全县经济最发达的壶镇3所,舒洪镇1所,其他两所分布在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撤并后,投资1.18亿元新建的新碧中学在校生2100多名,规模是9所初中中相对较小的一所。与此同时,学校办学规模将全面扩容。盘溪中学由此前的完全中学改为单设初中后,学校规模将达到36至42个班级;地处县城的缙云高中、由原缙云二中和新建中学以及盘溪中学高中部三校合并而成的仙都中学,在校生人数将达到近4000人的规模。

与城区数千学生的大学校相比,藏在深山的大洋学校命运最终究竟如何?是下山接受“改编”,还是继续坚守山区、服务于山区百姓?结果还未知。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