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刘翔与4名外国运动员一起点燃火炬。本报记者 杨姣摄
8月12日,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乌拉圭运动员代表团入场时打出了“谢谢深圳!乌拉圭爱你!”的条幅。本报记者 杨姣摄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中华文化、民族美学,广州亚运会展示的是岭南文化、城市美学,深圳大运会开幕式展示的就是青春文化、运动美学
——大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姜浩杨
南国8月,深圳湾畔。一座年轻的城市和一场青春赛事激情相约,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的又一次体育盛宴,深圳大运会在开幕式上向人们传递出转变办赛理念的清晰信号。
这是全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节日,当1000名少女用红黄两色荧光鲜花组成中英文“欢迎”字样时,全世界为之动容。
全世界都是大运会舞台
正午12点,深圳博物馆老馆门前那座名为“闯”的雕塑在苍松翠柏陪伴下沐浴着阳光,肃穆庄严——1993年7月,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之后,深圳博物馆门前就树立起这座雕塑,这是深圳改革者的象征。
8个小时之后夜幕降临,“闯”在万众瞩目的“春茧”体育中心推开了“世界之门”,向全世界宣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全场沸腾,深圳市民再一次感受到“开放”的巨大能量。
一条青春大道,将原本局限于“春茧”内的开幕式拓展至深圳湾,从深圳湾出海,则是整个世界。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正是通过这条青春大道,进入“世界之门”。
代表着开放姿态的“世界之门”,是110米宽、26米高的巨大LED彩幕,算盘、图书、烟花和流星雨等各种影像在“世界之门”中不断变换。
在开幕式现场,这个巨型的“世界之门”总共开启三次,每一次开启,都有深刻寓意。
“第一次开启的是世界之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第二次开启的是文明知识之门,第三次开启的是未来和梦想之门,这是最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大运元素。”大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董学海介绍说。
“从‘闯’到‘世界之门’,我们要展示的是一个胸怀更加宽广的深圳,是一个心态更加开放的大学生聚会。”董学海说,“如果说奥运会是360度表演空间,亚运会将整个城市作为舞台,那么深圳大运会不仅有360度空间内的表演,而且还有360度空间外的表演,全世界都是大运会的舞台。”
自信打破惯性思维
大学生是自信的,深圳是自信的,大运会开幕式也是自信的。自行车、跑酷、街舞这些代表着时尚的体育活动成为开幕式重要元素,既显示出大学生们活跃的精神状态,又表现出深圳作为现代化城市的生活气息。
在火炬塔和“世界之门”之间,贯通着一条“青春的大道”。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正是通过这条青春大道,步入“世界之门”,踏上大运舞台。舞台中央的@台造型,是信息化时代的鲜明烙印,印证着当代年轻人对科技的追求与应用。
打破“开幕式就是文艺演出”的惯性思维,对勇于创新的深圳人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坚信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我们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比如说,开幕式文艺表演时间总长不超过40分钟,这本身就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再比如,运动员入场不再像以往那样绕场一周,而是在两边同时入场,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一个很好的创意。”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姜浩杨说,“我们的选择并不随意。事实上,在删繁就简之后,我们反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深圳大运会‘青春、开放、创意、绿色’的特质,我们以仪式为主线,反而能够将体育仪式艺术化的全新创作意图、将青春美学和运动美学的诗意阐释更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把开幕式的主角还给大学生
“把大运会交给大学生”是大运会自身价值观念的重要回归,在大运会这个全世界大学生展开体育竞赛的舞台上,大学生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一共有1万人参加开幕式表演,其中普通大学生大约有8000人,深圳本地的大学生接近5000人。”董学海说,“为突出深圳大运会让大学生当主角的概念,参与演出的绝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演员。”
在仅有的几个文艺节目中,小提琴手杨帆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她在网上看到开幕式团队征求节目的信息后,通过网络报名与组委会取得联系,并得以在全世界大学生运动员代表面前展现中国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开幕式节目表演的原则是‘去职业化’,我们没有请明星大腕,只有大学生和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担任演员。”董学海说,“表演独舞的女孩子今年刚刚考上北京舞蹈学院,拉拉操的领队是刚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的张璐鸥,300名自行车表演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我们就是想把开幕式办成大学生自己的大联欢。”
明星大腕的缺席并没有让开幕式的表演逊色,学生们的激情演出也让现场观众体会到大运会开幕式“不一样的精彩”。
“大运会留学基金的设立是开幕式仪式回归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亮点。”开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石钢说,“在深圳大运会之前,从来没有一届大运会为大学生设立过留学基金,我们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很渴望来中国留学,中国也有一些优秀学生希望到国外留学,他们都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深圳借大运会这个难得的机会设立了留学基金,以帮助那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实现梦想。”
“我们把这个创意向国际大体联汇报后,大体联认为非常好,很符合大运会的本质精神。”石钢说。
务实之举同样可以精彩
和国人习惯在大型运动会上欣赏璀璨夺目的大型焰火相比,本届大运会作出了使用“虚拟礼花”的决定。在“世界之门”和环场的电子大屏幕上,电子礼花虽不那么宏伟壮观,但新颖的形式和缤纷的礼花影像,同样让观众赞不绝口。
“我想,看完大运会开幕式的观众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开幕式与奥运会和亚运会开幕式相比,显得简单一些。实际上,我们是有意传达给大家一个‘环保、简单’的观念。”姜浩杨告诉本报记者,“一个精彩的开幕式是一届运动会成功的开始,我们在表演和道具方面的简朴,正好可以突出大学生对绿色观念、务实态度的倡导。”
记者在开幕式现场看到,表演舞台周边为运动员提供的座席,是用回收的废旧矿泉水瓶叠加做成的。此外,表演舞台边缘各种不同的人物造型图案和各种发光体,所用材料同样是废旧的矿泉水瓶。据记者了解,开幕式团队总共使用了1100多万个矿泉水瓶,并对部分瓶子进行了二度加工。在开幕式结束后,这些由矿泉水瓶制作的表演道具将被送进大运村,作为特殊的纪念品提供给各国运动员。
“务实”是开闭幕式团队在编制仪式流程时始终坚持的原则,电子科技的应用让本届大运会开幕式“简约不简单”。300名大学生自行车手带来的自行车队列表演,证明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追求。
“不放焰火,不请明星,不选择更复杂的节目,这或许是一次‘最省钱’的开幕式,但究竟能省下来多少钱,目前我们还没法计算出来。”石钢说,“等大运会结束之后,我们会把详细的资料向媒体公布,向世人证明,这是一届成功的大运会。”(本报记者 郭剑 刘芳)
本报深圳8月12日电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