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深圳8月15日电 (记者薛原)“中国大学生选手开赛以来的表现符合预期,我们鼓励选手们在大运会期间广交朋友,也希望大运会能够推动中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今天在深圳大运村举行新闻通气会,副团长薛彦青就开赛以来的表现做了小结。代表团官员以及田径项目的领队和部分队员出席,就运动员资格、高校赛事开展等情况回答了提问。
赛前,代表团预测在跳水、体操、乒乓球、射击等项目上有一定优势。截止15日,中国选手拿到6金2银5铜(需晚间比赛确认),其中举重队贡献了4块金牌。代表团副秘书长王晓毅认为,举重是第一次进入大运会,赛前并不清楚对手的情况,因此异军突起也不意外。
薛彦青介绍说,所有中国参赛运动员的资格都经过严格审核,必须是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高校在学或毕业一年以内的大学生,相关信息可以在中国学生体育网上查到。参赛的505名运动员中,选派人数最多的是北京体育大学,有44人,其次为复旦大学28人,北京师范大学23人。代表团秘书长王刚说,各项目队伍组建方式有两种:三大球有成熟的国内大学生联赛作为选拔基础,因此就以联赛的冠军队为主体组建。其他如田径、游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射击、健美操等,有的组织选拔赛,有的依托体育特色高校推荐运动员。
王刚说,本届大运会新设立健美操和国际象棋项目,并不是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多大优势,而是因为在高校开展较好,同时符合大学生特点,“很多大学生喜欢健美操,国际象棋是一种智力项目,因此我们在设项方面和国际大体联‘一拍即合’。进入大运会也是推动这两个项目更好发展的催化剂。”
王刚表示,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近年来在教练员培训、完善项目竞赛机制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尤其需要和体育部门密切协调,“单方面不是最好的模式。”同时,很多大学生运动员也在地方队注册,获得参加全运会的资格。王晓毅认为,只要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可以参加专业比赛,这是高校体育的一个趋势,因此已经很难用“大学就是业余选手,体工队就是专业运动员”来划分。
田径队副领队、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马新东说,清华大学在逐步探索从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运动员培养体系,清华附中马约翰特长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同时,高校运动员参加专业比赛,但他们依然是学生身份,还要在学校上课。而学生运动员毕业后“工作挺好找”,因为他们的精力、活力、和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受欢迎。
深圳大运会热情的志愿者给清华大学学生马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除了希望在三级跳远项目上努力取得好成绩外,也希望在大运村里和外国选手多多交流。北京大学的三级跳远选手王慧琴则对村中的音乐广场很感兴趣,“那是一个认识其他国家选手的好地方”。马乐和王慧琴都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训练状况,马乐保持每天下午训练三小时左右的节奏,而王慧琴的训练则要依据学习时间来调整安排。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