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博 周飞 柯昌万 柴葳
金秋时节的黄土高原,天朗气清,秋高气爽。
地处革命圣地延安的安塞县侯沟门村,到处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安塞是胡锦涛总书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点,自从2006年除夕胡锦涛来到侯沟门村和乡亲们一起扭秧歌、过大年以来,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一下子名满天下。
在村委会和村小门前的广场上,胡锦涛总书记给乡亲们的回信内容,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最显眼的位置。3年前,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村小的窑洞教室里亲切地勉励和教导孩子们。如今,走进窑洞教室,琅琅书声依旧。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聚焦在年轻的老师身上,专注、有神。据县志记载,安塞人“质朴少文”,然而在这些孩子脸上,“质朴”仍在,“少文”却已悄然无存。
我们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采访纪行活动,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关键是要“落实好”
宝塔耸立,延水东流。
走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圣地上,你禁不住浮想联翩。70年前,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会聚到这个革命的熔炉接受教育,又从这里走出,走向全国,走向胜利。
轩辕故里,秦唐气象。
走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禁不住思绪万千。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重教兴学源远流长。而今,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陕西响亮地提出:穷抓教育才能富,富抓教育才能久。
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075万元的宁陕,在全国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为了集中财力,该县规定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得超过120元,省下来的钱就用来办教育。
靠石油富起来的吴起,更是“事多先为教育办,有钱先给教育花”。这个当年红军长征时只有7户半人家的地方,如今城镇农村到处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免费高中教育,免费学前教育,免费职业教育……吴起的孩子不用家长花钱,背个书包就能去上学。
走在三秦大地上,记者时时刻刻被类似的故事鼓舞着,被陕西人办教育的激情感动着。
“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一个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更加坚定,氛围更加浓厚。”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对记者说。
优先发展教育,源于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强省奋斗目标。科教强是经济强、文化强的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源于对陕西人民群众期盼的正面回应。陕西省统计局调查显示,38.6%的群众希望增加收入,10.2%的群众希望增加就业。特别是在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改变人生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说:“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是满足群众新期盼的必由之路;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应有之义。”
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
优先发展教育不光是理念,关键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提出编制《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出台“实施意见”而不是“规划纲要”,这在全国为数不多,陕西是第一家。这个两万多字的实施意见,赵正永逐字逐句地修改了5遍。
编制陕西省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赵乐际明确要求“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他说:“大的方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说了,我们关键是落实好。”“落实好”三字,成了陕西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
为了“落实好”,省长赵正永,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14次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为了“落实好”,陕西省在出台实施意见的同时,以省政府名义下发5个配套文件,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出操作性和实效性。
为了“落实好”,陕西省政府成立了16个部门参加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为了“落实好”,陕西省将实施确定的任务细化为141项,分解到各部门,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为了“落实好”,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就召开会议抓细节,抓落实,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到80个工作日,这样的会议召开了47次。
为了“落实好”,陕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3个多月之后,由省政府专门召开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推进会,全面部署各项贯彻落实工作。
为了“落实好”,陕西明确了“抓两头,带中间,提质量,促公平”的工作思路,在重点抓好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为市县优先发展教育做出了表率。
回应热点破解难点,把钱花在刀刃上
从陕北黄土高原,到八百里关中平原,再到陕南的秦岭腹地。在三秦大地采访,记者总是能听到优先发展教育的铮铮强音: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
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一大早,送孩子到幼儿园上学的西安市民王卫娜惊喜地看到,幼儿园门口醒目地张贴着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公示文件,按此规定,她不用再为孩子缴纳保教费。王卫娜的孩子就读的这所幼儿园是西安市灞桥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幼儿园,主要招收当地单位和部分城中村家庭的儿童。“幼儿园只收了孩子的伙食费,我打心眼儿里开心。”王卫娜说。
当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陕西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学前一年教育保教费,建立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制度。杨希文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一政策将覆盖全省幼儿园,惠及33.66万名幼儿。
为了破解百姓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陕西提出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目标,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每个县城建1所公办示范园,新建、改扩建1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使幼儿园覆盖全部城镇小区和行政村。按照工作部署,2011年至2013年,省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6亿元,其中今年2亿元;各市、县安排专项经费52亿元,其中今年23.2亿元。单是咸阳、榆林、延安、西安4个市今年计划投入都超过了4亿元。
民生第一位就是教育第一位。为教育花钱,为孩子花钱,陕西人不心疼。
早在2009年5月,赵乐际在农村调研时就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早上一个馒头加一点咸菜,中午和晚上一碗面加一点辣子。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孩子,没一点营养怎么行?从那时候起,陕西开始推行“蛋奶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到如今,这项惠及267.8万名学生的民心工程,各级经费投入初步统计已超过7.5亿元,其中省级投入2.14亿元。
其实,与教育大省的地位相比较,陕西的经济还是处于欠发达水平。尽管自“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各级财政的教育投入年均增长达33.39%,位居全国前列,但各类学校的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全国整体排名靠后,保障水平偏低。为此,赵正永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尽可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让我们看一看,经济欠发达的陕西省,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破解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
2011年,陕西省级财政计划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比上年增加48.2%。
2011年,陕西安排16.5亿元专项资金,并统筹高校自筹资金等资源,支持高校化债。陕西提出,到2012年,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基数的70%以上,基本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大幅度降低高校债务规模。
2011年,陕西大幅度提高省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从原来的4600元提高到9000元,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12000元。
2011年,陕西新增基础教育经费5.8亿元,按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的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到“十二五”末达到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
……
在柞水采访,商洛市教育局局长赵百全告诉记者,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市县政府对教育更加重视。以往教师节,市里拿出3万元奖励优秀教师,老师就很高兴了;今年市里拿出150万元奖励学校和教师。商南县年财政收入只有六七千万元,兴建一所现代化的农村中学居然投资2亿元。“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赵百全兴奋地说。
靠制度引导和激励,调动市县办教育的积极性
陕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办主任席建中是一位老督导。这些年,陕西的107个县,席建中跑了个遍。每次到县里,看学校、进课堂、开会讨论、总结反馈,总是没日没夜,以至于有人和他开玩笑:“什么是督导?督导就是不睡觉。”
多年跑基层,席建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发展教育不能光靠教育。没有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优先发展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如何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如何才能让地方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如何才能让地方党政领导知道怎么抓教育?陕西的经验是:靠完善的制度!
对此,杨希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体会地说:“一方面,要用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告诉地方党政领导,你需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督促地方党政领导,你必须做什么。”
区域教育发展,均衡是首要任务。但是,如何才能让教育均衡发展变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杨希文告诉记者:“陕西重点抓了三项工作:第一是学校发展水平评估,第二是‘双高双普’,第三是教育强县。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这三项工作层层递进,给市县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在韩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主任同晓茹给记者展示了“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评分表(初中)”。这是陕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为全省各类学校统一设计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教育类型和层次的特点,这个指标体系分成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5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指标要求。一级指标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质量6个大项。记者看到的初中评估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又设了24个二级指标,84个三级指标。每一级指标下,都有详细的分值和评分权重。有了这些具体的指标要求,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区域内学校的建设任务和发展水平都一目了然。
为什么把学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称作“316工程”?面对记者的疑问,席建中笑着解释,陕西全省共有18000所学校,以3年为一轮,每年完成6000所学校的发展水平评估任务,所以这项工程也被称作“316工程”。
学校发展水平评估强调的是区域内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而“双高双普”则更强调县级政府在整体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基础上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让县域教育发展水平再上一个层次。
今年6月,陕西省政府就“双高双普”工作提出要求:2011年至2020年,力争全省每年10个县(市、区)达至“双高双普”评估标准;到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达到“双高双普”评估标准。
“双高双普”的主要内容与指标体系,不仅包括教育管理、教育经费、布局调整等重点工作,也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层次的教育内容。“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它考量的是一个地方政府统筹教育管理、整体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而不像以往,要‘普九’了就抓义务教育,入园难了就抓学前教育。”席建中说。
在“双高双普”基础上,陕西提出进一步开展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今年7月,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1周年之际,陕西省政府发出通知,继续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陕西开展这项活动始于2001年,至今已有16个县(市、区)被授予“陕西省教育强县(市、区)”称号。“之所以省政府再次发文,目的就是更好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县域教育水平。省教育厅将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修订评估验收标准,指导和推进各地的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陕西规划建成10个教育强县(市、区),到2015年教育强县(市、区)总数达到28个。”杨希文告诉记者。
为把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落到实处,3月31日,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联合发出通知,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完善对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考核制度。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都被纳入问责和考核对象,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如果说学校发展水平评估、“双高双普”达标评估和创建教育强县是引导县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牵引力,那么,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则是督促地方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推动力。在陕西各地采访,到处可以看到各地市县优先发展教育、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红红火火的动人场面,让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完善的制度设计对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教育管理
韩城,史圣故里,文史之乡。
走在韩城的学校里,渭南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副主任陈继刚就好像到了家,方方面面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这两年,渭南市的教育督导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今年4月,陕西省在韩城召开了全省教育督导工作现场会,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督学责任区制度等工作还得到了国家教育督导办的肯定。
渭南教育督导工作的成绩,与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对此,陈继刚最有发言权。他所在的督导室,从前只有3个事业编制2名督导人员,如今已成为正县级建制、有11个编制、职能独立的行政机构。市政府聘任了122名政府督学,配备了两台教育督导工作专用车辆。2010年8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渭南市政府就在全省率先下发《关于加强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通知》。今年3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下发通知,在全省全面启动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到2015年完成建设任务。
“每400名教职工配置1名专职督学,机构经费按县教职工全年工资总额的0.3%核算并列入年度预算,陕西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标准,从编制、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意在通过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席建中对记者说。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教育管理和资源配置,是陕西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不单是教育督导,在许多方面,陕西都创造了全国领先的经验。说起这些,杨希文如数家珍:
职技分家,归口管理。全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校和非学历教育助学培训机构,统一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统一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换句话,只要颁发学历证书的,都归教育部门管理。目前,原来归属人力资源部门管辖的7所学校已经划归教育。
学前教育统一归口管理,开展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新建幼儿园的审批,规范办园行为、收费行为。今年年初,省、市、县政府建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专设基础教育三处,承担全省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教科研工作;协助做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协助制定学前教育收费政策。部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学前教育发展不再是一项临时的、阶段性的工作。
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将高等学校分为“985”、“211”工程高校、重点支持的省属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4类,明确各类学校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引导。
加强教育审计工作,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教育厅成立审计处,负责机关、普通高校和有关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及直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协调、指导教育系统有关重大事项的审计调查工作。在教育厅设立总会计师,并向11所省属高校派驻了总会计师,以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教育管理,陕西进行了积极探索,这背后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去年以来,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紧缩机构编制的大背景下,陕西省政府挤出9个编制给教育,在省教育厅增设了基础教育三处、审计处、信息处,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统筹管理的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重视教育的一个有力佐证。”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惠朝阳说。
风起新程看云腾,潮涌三秦逐浪高。走在三秦大地,我们看到,在风生水起的教育实践背后,是陕西人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我们相信,用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用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终将成为陕西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