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功毅储召生 陈晓东 李 凌
“天下黄河富宁夏”。万里黄河由甘入宁,经青铜峡北上,流入银川平原,却一改其桀骜不驯的样子,舒缓温柔地流淌着。这里本属荒漠地带,年降雨量平均只有200毫米,但因黄河水的自流灌溉,湖沼水田甚多,鱼虾稻米丰盛,自秦汉以来一直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然而,“黄河富宁夏”,富的还只限于银川平原。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和银川平原“富比江南”相比,西海固地区“苦甲天下”,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宁夏。
黄河水流不到的地方,人的努力不能再缺席。扶贫先扶智,希望在教育。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10年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强化了“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仲秋时节,本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宁夏采访组一行,深入宁夏南北采访,处处感受到回汉人民实践“教育富宁夏”的热情和努力。
加快步伐,西部教育要“跳起来摘桃子”
9月下旬,采访组到达银川时,正赶上中阿论坛中外大学校长分论坛开幕。中阿论坛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一年一度的盛会,外事活动、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是其重点,大学校长论坛只能是一个配角。但听说事关宁夏高校的中外合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执意要出席大学校长论坛的开幕式。
这并非自治区“一把手”重视教育的个案。在记者随后采访的许多学校里,无论是地处首府的高校,还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都曾留下自治区几任“一把手”亲临学校视察指导的足迹。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展厅里,记者甚至看到自治区所有党政领导全数出席学校新校区奠基仪式的照片。在其他许多地方,或许只有名牌大学才能有如此盛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告诉记者,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常委会,作为教育厅厅长的他大多数都要列席。这一方面说明自治区领导对教育厅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党委、政府的许多工作都与教育相关。这让他感到教育厅长的职责之重。
“小省区也能办大事”,是宁夏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承诺。在今年2月14日召开的宁夏教育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强调,宁夏作为一个欠发达省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教育并不一定必然落后。兴宁必先兴教,强区必先强教,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对宁夏教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样充满期待。王正伟说,要想使这一蓝图变成现实,需要“跳起来摘桃子”,在教育发展上自加压力,爬坡追赶,奋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去年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举办了专题学习班,自治区副省级以上领导,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各厅局主要负责人都要参加。今年年初,教育厅分6个组,对各市县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了督查。开春之后,自治区、各市县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相关文件。同时,各地还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
宁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不仅仅停留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和文件上。在宁夏各地采访,不难看到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跳起来摘桃子”的行动:
宁夏提出,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共新增学前教育学位4.5万个,全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4%以上,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9%以上,城市基本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为此,宁夏今后每年要拿出1亿多元发展学前教育。在宁南山区固原市,原州区(原固原县)第一幼儿园园长刘春花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刚刚搬进这个占地12亩的新建校园,入园幼儿由200人增加到800人,政府已经投入1300万元,幼儿园自己没拿一分钱。过去幼儿园在市区中山街时,占地面积只有1亩多,夹在几座楼中间,孩子户外活动都没有地方,整天觉得很憋屈。“在这样的园里工作,心情绝对是不一样的。”刘春花开心地说。
宁夏提出,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到2015年75%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17年全区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比国家规划提前3年。在宁南固原市,原州四中校长吴玉儒告诉记者,学校原来只有37.6亩,5·12汶川地震后成为D级危房。为了解决四中危房问题,同时为了缓解城区“大班额”,固原市政府决定原州四中迁址重建。2010年建成的新校园占地168亩,教学班由24个扩大到42个,附近官厅、寨科、河川3个乡的农村孩子全都可以来这里上学。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不仅有标准化的运动场、综合实验楼,每个教室还配有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电教设施。吴玉儒指着校内背靠九龙山的坡地说,这里的几千棵树,就是由市园林部门免费提供树苗,全市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栽下的。政府重视教育的态度可见一斑。
宁夏提出,要努力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实施营养早餐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西海固地区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试点工作,1.9万名农村小学生享受到免费午餐。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这项工程推广至西海固地区所有农村学校,26万多名小学生将受益,为此,自治区每年要安排资金近3亿元。原州区张易镇中心小学三(1)班的李浩杰告诉记者,自己这学期刚刚从另外一个学校转学过来,原来的学校因为人少撤掉了,为此,他每天上学要步行1.5小时。好在从9月4日开始,学校开始提供免费午餐,加上早上的一个免费鸡蛋,家长不用为他在学校吃饭的事犯愁了。并且,学校每天的菜都不重样,一周有两天能吃上白米饭,比家里都吃得好。
宁夏提出,2011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再次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每年增加支出近1亿元;解决中南部地区中小学饮水困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2011年共安排校安工程资金11.4亿元,其中地方安排9亿元;安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2.4亿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1亿元……可以想象,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幅幅美好的教育发展画面。
强化特色,探索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新思路
在宁夏各地采访,找到教育行政部门不容易。自治区教育厅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楼,和周围的建筑比起来,低矮陈旧,一点儿也没有政府机关的样子。一些市县的教育局,有的甚至还没有自己的独立楼房,属于借房办公。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育体育局办公地点,位于市二十小学的校园内;吴忠市教育局借用的是市房管局大楼的8层,进出要经过一楼闹哄哄的房屋产权交易大厅。
找到学校却不难,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这也是出席此次中阿论坛的阿拉伯国家政要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民族教育的内容占了一个章节。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区内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35%,且大都居住在中南部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宁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全区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第一个便是民族教育。目前宁夏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高,既有教育投入上的历史欠账,也有发展思路上的相对落后。因此,宁夏提出,到2020年全区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全部标准化,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
宁夏发展民族教育的思路,一是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辖区回族人口超过50%,是我国著名的“回民之乡”。记者采访的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始建于1984年,目前回族学生超过80%,2010年刚刚迁入位于吴忠教育园区的新校园。校长吴圣宾说,他是自治区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见证人,目前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标准化运动场等一应俱全,教学设备也不比东部地区的同类学校差。学校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办学质量的提升,2010年回族农家女孩丁红霞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的标志。
吴忠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力告诉记者,吴忠教育园区规划面积1700亩,投入逾20亿元,目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吴忠回民中学已整体迁入,初中和小学今年也开始招生,今后这里将建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教育新园区。园区的建成,特别是两所学校的整体迁入,带动了市区8所中小学的连环搬迁,不仅改善了各校的办学条件,招生规模也增加了近9000人。
宁夏发展民族教育还有另一种思路,就是按照“民族教育、扶贫教育、优质教育”的目标,创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请到自治区首府银川来,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是借鉴了内地兴办西藏班、新疆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他们在银川创办了六盘山中学和育才中学,专门招收南部山区的贫民子弟,对回族学生更是降20分优先录取。到这两所中学就读的学生,不仅不收学费,每年还有1000元的生活费补助。
六盘山中学和育才中学属于教育厅直管。记者在六盘山中学采访时发现,和普通的优质中学相比,这里的教育特色很明显。
六盘山中学是寄宿制学校,每天晚上7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每个学生必看的,校长金存钰开玩笑说,这也是该校的校本课程——新闻课。据说一次中央重要会议召开后,有媒体记者到学校采访,发现学生们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便怀疑是学校提前安排的。
在金存钰看来,中学生三年坚持看新闻联播,上的既是一堂政治课,同时还是一堂文化课、经济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想到新闻联播的背后有那么多的记者编辑采写,有那么多的领导专家把关,校长更加认为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政治教育教材了。作为党和政府专门为贫穷、民族地区举办的学校,金存钰说:“如果我们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都不说党和政府好,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六盘山中学同样重视学生动手、交往等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六盘山中学特别增加了实验课程的课时,以补上初中时落下的实验课;每年都要选拔8名学生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国内留学”,与科学家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六盘山中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满了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书法课也是这所中学的校本课程之一。今年学校还特地请2007年考上北大的李文渊回来与学生们座谈。李文渊特别告诫高三学生要有“精神气”:衣服要洗干净,走路要快,见到老师要问好。金存钰告诉记者,学生到了北大眼界就是不一样,话很平实,却不无道理、小中见大。
思路决定出路。放眼世界、扩大交流、特色发展,是新世纪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色。从最近宁夏承办的中阿论坛、全球回商大会等,就可以一窥端倪。这又何尝不是宁夏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一大特色呢!
注重民生,将教育发展融入自治区重点工程
“省级建制、市级规模、县级财政”,是宁夏人的自嘲。宁夏人口630余万、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些地级市;年财政总收入200多亿元,甚至比不过东部一个经济百强县。
为了实现宁夏回汉人民早日奔小康,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十二五”期间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35万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宁夏制定了《“十二五”中南部地区教育移民实施方案》,坚持“移民先移教”、“移教先移校”,根据移民规划,及时调整学校布局,适度撤并人口迁出区规模小、质量低的校(点),并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速推进人口迁入区县域内中小学校的扩建、新建工作,优先保证移民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切实解决好移民子女的上学问题。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移民中,初、高中毕业生共计约55400人。其中,未能升入普通高中或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共约30300人。对这部分学生,宁夏明确提出职教“一个都不能少”,即通过实施补助学费和生活费政策,使其全部进入区内职业院校学习或培训,确保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不仅如此,宁夏将职业教育列入自治区民生计划,成立了以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任组长的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仅2010年,全区中职在校生就比上年增加了23.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0.43万人,3年内增长1倍多。
宁夏职业教育发展的亮点,不仅在于招生数量的连年上升,还在于办学体制的灵活机动。
为了解决宁夏中职教育资源不足、就业面不宽的问题,宁夏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取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方式,相继开展了宁津、宁苏、宁鲁、宁闽等省市的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输送人数在1.5万人以上,已累计向东部地区输送学生6.7万余人,毕业生基本实现了在当地就业。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如果以每年输送1.5万至2万人计算,10年就可以输送一个县的贫困人口,解决脱贫问题。
宁夏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银川西夏区,记者看到投入近22亿元、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的宁夏职业教育基地(职教园区)已基本成型。据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高应举介绍,职教园区将入驻职业教育院校12所,在校生10万人。园区2012年将重点建成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四大实验实训中心,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原则,实现园区内基础设施、教师资源、实验设备的共享共用。
已入驻职教园区的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尝到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甜头。和其他省市高职院校生源剧减相反,宁夏工商职院这两年发展势头正旺,在校生2008年只有3600人,今年已达1.2万人。院长徐彦平告诉记者,宁夏职教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地处民族地区,适龄人口下降趋势不太明显,加上近几年宁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盛。比如学院的机电专业,去年中电铝一次就接纳120人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都在银川就业。
在宁夏各地采访,听校领导们介绍学校乃至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看到一个个移民新区、教育园区拔地而起,你不能不感到,宁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和整个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宁夏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学生,前些年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现在随着宁夏经济的发展,他们主要在区内就业。为此,宁夏高校和职业学校结合自己的优势,对专业结构进行了整合,将办学定位与地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业等紧密结合。以宁夏工商职院为例,他们先后与北京天伦集团、南京汉恩动漫集团、中电投集团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专业教学、实训中心、校中厂和合作企业等各方共建共享共赢的机制。以清真烹饪专业为例,就可以依托职教园区的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校内的清真食品加工厂和合作企业宁夏那波里餐饮有限公司。目前,该校已将清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品牌打向全国。徐彦平说,他们将加大引企入校的力度,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企业环境,也可以弥补学校实训经费的不足。
如果说“黄河富宁夏”是一段历史的总结,“教育富宁夏”却是一个实实在在进行着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古老的西夏大地将会更加富庶,更加开放,更加繁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