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凌 储召生 陈晓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男生袁钧,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学、回家了。
袁钧的家,离学校有10多里山路。以前,袁钧经常不吃早饭就上学。到了中午,袁钧只能用冷馍馍就着热开水将就一顿。由于吃不饱、吃得不营养,已经10岁的袁钧老不长个儿,父母看着干着急。
去年秋季开学后,袁钧吃上了营养早餐。今年秋季开学后,袁钧又吃上了免费午餐,热腾腾的米饭,就着香喷喷的炒菜,有时还能喝上热汤,他和同学们吃得都很开心。
去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宁夏视察工作时,明确要求在西海固地区率先启动试点。
近两年来,宁夏在西海固地区推行的“营养早餐工程”和“免费午餐计划试点”,让成千上万像袁钧这样的孩子告别了饿着肚子上学的历史。
10分钟就将大碗饭菜吃完
走进张易镇中心小学的食堂,只见储藏室、操作间、消毒间一字排开,宽敞明亮。储藏室内,大米、白面垒成了两米见方的立方体。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了油、盐、酱、醋等调味品。架子旁边是冷冻储藏室,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为什么没有蔬菜和肉类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校长曹文斌解释道:“米、油这些可以长期保存的物资,都是一次性大批量采购,价格实惠,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为了保证新鲜,蔬菜、肉类都是隔几天采购一次,今天恰好赶上周五,蔬菜和肉都用完了。”
走进操作间,只见方形桌上摆着几个直径足有50厘米的大盆,里面盛满了牛肉、白菜等切好的原料。十几名厨师,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洗菜,有的在蒸饭,还有两个厨师正用大铲子在大锅里炒菜。
看到记者走过来,一名厨师放下手中的铲子,摘下口罩,指着锅里的菜说:“今天给学生做的是牛肉小炒,全校共有490多人,一共买了50斤牛肉。”
一旁的校长曹文斌也告诉记者:“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主食、副食都不一样,有时候还有汤,保证合理搭配、营养丰富;炒菜的厨师,也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体检,持证上岗。”
11点50分左右,开餐了。食堂外面,每个班的任课老师带着几个男同学,排队等着领餐。食堂工作人员则将事先已消毒的不锈钢餐具,以及做好的热饭热菜,根据班级人数、不同年龄段的饭量分配好,然后交给老师和学生带到教室分发。
教室里,学生们也都伸着脖子、探出身子盼望着。终于,装着饭菜的盆桶抬到教室,老师将饭菜分发到每个学生的碗里。不到10分钟,孩子们就将一大碗饭菜吃完。
看到孩子们如此享受这难得的免费午餐,已经在学校任教30多年的数学老师张三杰笑得格外开心:“孩子们吃饱了饭,脸色红润了,下午上课也更有精神了。”他还告诉记者,以前,孩子们都呆在教室里懒得动,如今,孩子们都愿意到操场上去跑一跑、跳一跳。
此前,宁夏教科所专门针对“营养早餐工程”实施情况做过一项调研。调查显示,一颗小小的鸡蛋,不仅直接改善了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还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习惯。如今,西海固超过七成的孩子,养成了每天吃早餐的习惯。
原州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倪万赤说,很多学校校长和老师向他反映,营养早餐工程实施后,孩子们的体育成绩明显提高。
列入“一把手工程”强势推进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西海固地区采访,很多学校的教学楼上都悬挂着这句名言。在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这一饭一粥的确来之不易,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
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这里山大沟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201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3000元,再加上土地贫瘠,产量很小,根本没有富余的钱来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曾在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蹲点的广东省深圳市机关干部常淑安深有感触地说,在家里,她的孩子每天都要吃肉、蛋、奶,而她蹲点住的那家孩子的早餐竟然是一颗撒了盐的煮马铃薯,午餐也只是冷馒头或者干馍。“10多岁的孩子看起来还像个小不点,显然是营养不良。”
为了改善西海固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从党中央、国务院,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想了很多办法。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调研时,提出为南部山区吃不起早餐的寄宿学生每天发一个鸡蛋的想法。2010年1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王正伟再次提出这个想法并将其列入2010年民生计划,扩大到贫困地区所有农村学生,涉及到12个区县的1500多所学校的37万多名中小学生,所需费用将近5000万元,全部由自治区财政“埋单”。
2010年新学期开学,小小的鸡蛋如期送到孩子们手上,这才有了小袁钧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第四节课那一幕。
刚吃上免费早餐还不到一年,免费午餐又不期而至。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提出,在西海固地区率先启动营养改善计划试点。
为落实该项计划,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主席王正伟等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午餐计划,决定由中央和自治区按照3∶1的配比,每年财政投入近3亿元,为原州区、西吉县等9个县区的26万农村小学生,在校250天期间,每天按4元标准提供免费午餐。2011年秋季学期先在9个县区的32所学校进行试点,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在9个县区的所有农村小学全面推行。
结合西海固地区学校的特点,免费午餐计划采取食堂供餐、企业配送和农户定点托餐三种供餐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委托周边的餐馆、酒店,由企业根据学校要求配送营养午餐;规模大的学校,可以自建食堂操作间,实行校内就餐;对于那些偏远的教学点,则可以委托周边有资质的农户提供午餐。其中,以校内供餐为主要推广模式。
此后,免费午餐计划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势推进,很多县区都拿出特事特办的态度对待这项民生工程,保证准时让孩子们吃上免费午餐。5月份提出启动试点,短短3个月后,到8月底,所有试点学校都完成了托餐企业、农户筛选、食堂建设、餐具厨具购置等任务,达到供餐标准。
2011年9月,当学生们回到阔别两个月的学校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等待他们的不仅有免费的鸡蛋,还有免费的午餐。据倪万赤介绍,第一顿免费午餐不仅让孩子们满心欢喜,也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前来围观,他们趴在窗外看着孩子们,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设备购置和人员工资费用缺口大
营养早餐工程、免费午餐计划的出台和实施,顺民意,得民心,受到了西海固地区老百姓的欢迎。
目前,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而言,免费午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免费午餐,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忧。
据了解,今年在部分学校开展免费午餐试点的消息传出以后,给很多家长和老师带来了“烦恼”:一些不在试点学校片区的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也享受到免费午餐,想方设法要把孩子转到试点学校;而那些试点学校,因为学位数量有限,只能是“爱莫能助”。
“这个问题好解决,从明年春季学期开始,西海固地区9个县区的所有农村小学,都将推行免费午餐计划。到那个时候,当地20多万孩子都能吃上免费午餐。”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不过,要让26万农村小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却也并非易事。郭虎坦言,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都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
免费午餐计划要实现全覆盖,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缺口大。据自治区对免费午餐计划试点督导情况显示:免费午餐计划实施范围内学校90%没有食堂,60%的学校没有空余校舍,需要新建和改扩建食堂操作间,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和厨房必要的设备购置也需大量资金。
“尽管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已经承担了午餐的全部费用,但是食堂建设、厨师工资的资金缺口,给地方财政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倪万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原州区共有农村小学183所,在校生28146名,按50名学生配一名厨师标准需563名,每月最低工资750元,每年按10个月计算,共需从业人员工资422万;食品卫生安全责任重大,需为食堂配备必需的消毒、冷藏、保温等基本设备,按每所学校5万元标准计算,共需资金900多万元;即使在自治区承担学校食堂新扩建资金的情况下,财政刚刚过亿的原州区也难以承担起设备购置费用,尤其是每年都需要投入的人员工资费用。
免费午餐计划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则是来自通胀的压力。在原州区张易镇中心小学的食堂里,校长曹文斌给那天中午的牛肉小炒算了算账:
回族群众不吃猪肉,只能买稍贵的牛肉,而25公斤牛肉,按照40元1公斤,就要1000元;大白菜100公斤,按2.4元1公斤,计240元;洋芋150公斤,按2元1公斤,计300元;粉条25公斤,按10元1公斤,计250元;4个菜加起来,就要1790元。再算上米、油、盐、酱的投入,学校一天按495人计算的免费午餐拨款计1980元,也就刚刚够。
不过,现在物价上涨很快,学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等到明年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当季的蔬菜,大棚蔬菜的价格就更贵了。到那个时候,这每人4元钱还够不够用,就难说了。
吴忠市同心县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反映,免费午餐使用水、电、燃料的投入,都需要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对于规模大的学校尚且容易对付,但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学校,资金的缺口就更大了。
“此外,免费午餐还存在食品安全监管、教师工作量加大等问题。”不过,郭虎强调说,“压力再大,困难再多,我们也有信心把这项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关乎宁夏教育发展大计的民生工程做好做实。”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