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始祖仓颉故里,农圣贾思勰桑梓,山东寿光不仅有着令人神往的历史,也有着光彩夺目的今天——当农圣的影响演绎成“中国蔬菜之乡”的传奇时,文字始祖的传说也化身为教育科学发展的恢宏诗篇。如今,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都是寿光大地上最美、最好的建筑。同样是绿色的事业,同样是民生的事业,教育已经和蔬菜一起成为寿光人引以为豪的“金名片”。那么,寿光教育这张闪亮的“名片”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寿光教育的科学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寿光城乡学校,试图解读寿光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争当“教育书记”
“教育的事要先办、快办、急办,宁可其他建设缓一步,也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几届寿光领导的共识。政府换届了,但重教的施政传统始终没有丢。
从1999年起,每一届政府投资修建一所高标准学校,在寿光几乎成为惯例:投资2.1亿元的现代中学、投资3.3亿元的世纪学校、投资4.5亿元的寿光一中……近两年,寿光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9年,总投资5.8亿元的寿光市建桥学校投入使用,为41个自然村、周边居民小区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2011年,投资6.2亿元兴建寿光市职教中心,将全面整合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全市上下要想教育之所想、急教育之所急、帮教育之所需。”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多次开会强调他的教育观。
在寿光市委、市政府的带头示范下,“投资教育就是发展经济”、“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谁投入谁光荣”等重教观念深入人心,各镇村自觉把资金投向教育,在最好的地方建设学校,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不少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言必谈教育,以做“教育书记”为荣。
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明人、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个人捐款32万元,并动员周围自然村联办小学,村集体投资300万元,建成了“乐义实验小学”。在王乐义的倡议下,村委会还把办公楼二楼腾出来,办起了三元朱社区儿童少年俱乐部。
在寿光市羊口镇,镇党委书记孙成华经常带领班子成员到各校实地调研,指导学校建设。近两年,羊口镇先后投资56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和改造,使全镇所有中小学实现“教学楼房化、跑道塑胶化、就餐餐厅化、住宿公寓化”。
为了把校舍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寿光市把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惠民工程”。市政府制定下发意见,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了镇街道、市直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政府各级督导机构专项督导的重要内容。
在加大市财政投入的同时,寿光市各镇(街)、村(社区)还通过独立办学、联合办学、独资办学等,新建、扩建学校;通过土地置换、联合开发等方式,灵活筹资办学;科学整合农村存量教育资源,把闲置初中优先改造成小学、闲置小学改造成幼儿园,既节约了建校资金,又改善了办学条件。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寿光市建桥初中学生范金辉是从外地转来的学生。由于父母生意忙,家教缺位,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董志泉与信息技术课老师一起,在争取家庭配合的情况下,引导范金辉逐步把兴趣转向电脑动画制作。后来,范金辉代表学校参加“第18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并获得山东赛区决赛一等奖。
寿光市教育局局长魏云来说,在教育优先发展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寿光教育人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好教育事业的标准。各校更新教育观念,开放办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做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为了丰富学校教育元素,寿光市各中小学“打开校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懂茶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授茶文化并表演茶艺;身为法官的家长应邀观摩了孩子们的模拟庭审全过程,并进行专业指导和点评;当地著名的书法家被聘为书法教师。
“细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寿光市以此为原则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农村学校把课堂搬进农田、搬到油田,学生收玉米、拾棉花、摘小枣,接触钻探、石油运输等现代科技;城区学校则把课堂搬到工厂、商场、蔬菜大棚,让学生了解产品加工、检验、营销,了解现代农业、现代农村。
寿光市还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了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从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现代科技、工艺文化和国防教育等方面,开发了安全防护、科学实验、微生物孵化、泥塑、剪纸、民防等3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50多个研究性课题和60多个趣味实验。全市中小学生轮流在实践基地进行封闭培训,平均每人每年都在10天以上。
此外,针对不少家长以经营蔬菜大棚为业,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问题,寿光市各学校启动“闲暇新视野?快乐大本营”项目,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征文、综合实践、体育娱乐、干家务等活动。部分学校还联合社区建设了儿童俱乐部,聘请民间剪纸、民乐艺人为孩子们讲课授艺。
为整个地区储备人才资源积蓄发展后劲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寿光教育,那就是“活力”。采访期间,记者走访了将近20所学校、幼儿园,采访了近百名教育干部、校长、师生和家长。在一次次观摩和交谈中,记者发现,这种活力来自改革,而改革的根本在于创新。
寿光市的教育改革,首先瞄准了课堂教学。在市教育局制定的总体思路下,小学学段推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初中学段则重点落实“课堂有效教学要术双20条”,以及“1248”课堂策略,高中则以建设“优质高效课堂”为重点。寿光市各学校还在教育资源开发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
“小时候,我最喜欢用泥巴筑城堡、做泥人。现在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陶泥塑造工艺……”在寿光世纪学校的陶艺展室内,“影痕”陶艺学社社长刘嘉豪兴奋地向观摩的客人介绍他的陶艺作品。近年来,世纪学校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由陶艺、木工、缝纫、烹饪等10多个车间组成的实践工厂,并聘请专业教师任教。
寿光一中为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专门成立了“创新研究办公室”,目前有专任教师14人。智能化蔬菜大棚、智能化病原微生物防治系统、蔬菜管理机器人……该校创新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钦玉,说起学生的科研成果如数家珍。在去年的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寿光一中8名学生获全国一、二等奖,成为山东省获奖项目最多的学校。
作为“蔬菜之乡”和现代企业密集地区,寿光市把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作为核心理念,在专业安排、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扩展服务范围,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潍坊科技学院增设了蔬菜、园艺、生物工程等“农字号”专业,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掌握最新农业知识和技能。寿光二职专将原来的农学、林果专业调整为综合性的农村经济开发专业,重点培养创业型劳动者和初中级农村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目前,寿光市各职业学校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已达30多项,其中,“夏玉米——草菇立体种植技术”在寿光市上口镇进行推广,每年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大棚土壤基质栽培新技术”解决了大棚蔬菜生产中重茬及土壤带菌造成病虫害等问题。
在学生就业方面,寿光市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寿光工贸职业中专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培训,企业的师傅直接带徒,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不到一年,90%以上的学生就能达到中级技术水平。
“我们公司已经聘用了几百名职专的毕业生,他们在公司里既能干又肯钻研,有的现已担任工段长,年薪好几万元。”寿光泰丰公司董事长张丰太说。目前,寿光晨鸣集团、联盟集团、海化集团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经成为寿光市各职业学校的主要用人单位,形成了“进口出口双通、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
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取决于教育的状态,因此,寿光市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造就一所所有活力的学校,更在于为一个地区储备了人才资源和发展后劲。
师资建设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心任务
在寿光市教育局,记者看到一组数据: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多年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毕业率在100%。再看义务教育的“两头”:学前教育3至6岁幼儿入园率达99.8%,高中段入学率达98%……数据显示的不仅是当下的业绩,还有寿光市多年来对教育质量和公平的不懈追求。
“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生于何处,但教育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保证他们人生发展的公平。”魏云来说,寿光教育选择了均衡发展,即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优质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一流教师队伍。寿光市把师资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心任务来抓,大力提升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新教师招考工作,并确保农村学校“每校新进一名大学生”。目前,全市91%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水平,86%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水平,43%的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基本实现了“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研究生化”。
每年暑期,寿光市都要进行全市中小学教师集中封闭式培训,从全国各地邀请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讲学授课。参训教师的培训费、食宿费、材料费等全部由教育局“埋单”。“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已成为寿光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共识。
在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上,寿光市在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市级财政的同时,坚持职称评聘、评选先进、教师补贴向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倾斜。2011年,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按照工作年限分3个档次向全市农村教师发放。此外,他们还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城区黄金地段建设了6个教师小区。许多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在城区也有了自己的住房,平时在乡镇学校教书育人,节假日全家到城区家中“休闲度假”。
行走在寿光,一座座冬暖式蔬菜大棚,一所所现代化学校是最显眼,也是最悦目的景观。寿光教育乘改革之风,扬创新之帆,求质量、促公平,以高品质的行动实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了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生活质量与科学发展内涵。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